出版工作室风潮再起

在不确定市场中寻觅稳定之道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2024年09月20日

  郭银星名编工作室揭牌成立

  彭懿图画书工作室揭牌成立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张馨宇

  早在10多年前,就有一大批出版社工作室相继成立,如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的“脚印工作室”,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庄庸参与组建的“新青年读物工作室”,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汤素兰工作室等等。为了做强优势板块和专业特色,巩固和扩大自身的书业影响力,成立新的工作室成为出版机构的创新选择。

  2023年至今,新一波工作室风潮再起,2023年年底,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出版集团指导,花城出版社、花城文学院主办的蔡崇达出版工作室挂牌成立,拓展花城出版社优质选题和业务版图;2024年1月,接力出版社成立彭懿图画书工作室,全力打造彭懿图画书的品牌形象;2024年3月,新世纪出版社携手果麦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新世纪果麦少儿出版工作室”,共同开展产品研发、版权保护、市场营销等合作;同年4月,东方出版中心成立郭银星名编工作室,是东方出版中心名编工作室建设规划的首个名编工作室;6月,江西教育出版社与上海徐子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并正式挂牌成立“徐子曰工作室”,深化在助学读物领域的探索与合作,共同推进优质助学读物的选题策划、出版和营销……不难发现,目前的工作室主要布局思路大致分为三条路径,一是脚印工作室、郭银星名编辑工作室等名编辑挂帅模式,二是蔡崇达出版工作室、彭懿图画书工作室等名作家冠名模式,三是新世纪果麦少儿出版工作室、徐子曰工作室等与民营策划机构合作的模式。本文着力采访了在出版业更为普遍的前两种模式的工作室,一探当前在专攻细分市场的出版社眼里,工作室模式缘何再次“香”了起来?

  专业推进 让内容更有针对性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是主攻细分市场的出版社,越需要在内容生产和服务模式上寻求突破。为此,许多出版社开始设立独立的工作室,聚焦于某一独特领域深耕内容,持续探索出版机制的创新,专业性和计划性成为工作室最主要的特色。

  2024年4月,东方出版中心成立郭银星名编工作室,主要聚焦社科学术著作丛书及中国传统文化推广图书出版领域,成为东方出版中心启动名编工作室建设规划,持续探索出版机制改革创新,深化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郭银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知名文学评论家,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科学术分社社长,是社科学术领域资深编辑,具有优质的作者资源、丰富的图书品牌积累、突出的选题策划能力、高效的市场运作能力,在社科学术领域策划了许多颇有影响力的图书。

  东方出版中心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陈义望表示:“建立郭银星名编工作室,充分运用社科学术领域资深编辑的优质作者资源、丰富品牌积累和敏锐市场洞察,进一步做大做强社科优势出版板块,有助于持续壮大东方‘一镇三线’远景规划中的人文社科产品线,有利于打造具有东方特色的专业学术出版品牌,为东方整体品牌形象增值赋能。”

  郭银星表示,工作室的成立可以让选题更加垂直更有针对性。“我们确定某个新选题后,根据其选题门类划分到相应的传统编辑部具体操作,直至出版。这样做的好处是,直接将选题资源和作者资源输送给编辑部,锻炼编辑的同时推动年轻编辑快速成长,整个出版社的业务团队都是工作室的后援,工作室不增加人员成本。”

  2024年1月11日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接力出版社彭懿图画书工作室正式成立。“我们和彭懿已经有十几年的合作基础了,从一开始双方就有要做原创图画书的意愿。”唐玲表示。唐玲既是接力出版社的常务副总编辑也是彭懿图画书工作室的负责人。据她介绍,早在2015年接力出版社开始推出“娃娃龙原创图画书”系列品牌,目前该系列已经出版93种原创图画书,累积发行270万余册,发货码洋超1.2亿,其中彭懿作品就有24种,发货码洋超5000万,彭懿也因此成为接力出版社原创图画书品类里到目前为止最重要的作家。因为十几年的合作基础,不论在创作还是营销宣传上都形成了很好的默契,因此工作室的成立也是水到渠成。

  “在成立彭懿图画书工作室之前,我们已经出版了彭懿20多部作品,但是当时的合作与出版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工作室成立之后,我们更加明确地把原来和彭懿合作的编辑、美编、市场营销人员固定下来。也就是说,从前是以某一本书、某一个项目为单位进行管理,而现在是以这一位作家以及他的作品呈现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计划性和针对性都更强了。”唐玲表示。除了内容上的针对性,还有人才方面的针对性,“工作室模式可以让一个出版社聚集更多优秀的人才形成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团队,提高图书的质量和创新性。”

  更加稳定的资源

  以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

  目前的出版市场,资源竞争尤为激烈,而工作室模式则为出版社提供了一种以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通过与特定作者的长期合作,出版社能够稳定地获取高质量的稿件资源,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出版效率。

  陈义望认为,出版工作室模式的再兴起,可以说是出版行业快速适应市场变化、满足读者需求、提升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尝试成立和推动个性化工作室的建设和运营,是出版单位对市场个性化、创新性、灵活性的适应,也是出版单位降低自身成本率和孵化子品牌的努力。出版社正在试图以工作室的模式把握确定的资源以对抗市场中的不确定性。通过郭银星名编工作室与社科学术领域资深编辑的紧密合作,东方出版中心成功聚拢了一批权威作者资源,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和合作空间。这种稳定的资源基础,为出版社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目前出版社林立,运行模式单一,传统体制内出版周期长,内耗大且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单纯追求双效益反而很困难,工作室其实是一个试图跳出来的敞口。东方出版中心近年来为求创新发展有诸多战略部署,设立工作室是其中的一项,并且是与其他战略部署有机关联的一项。”郭银星说。目前,郭银星名编工作室仅以开拓和发展出版业务为工作主轴,尽力在东方远景规划的大框架下开出社科学术领域系列选题,借以聚拢权威作者资源。该工作室至今年9月,已经确立了与中国文化书院、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等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0月到年底,陆续将有《一个未竟的梦想——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五老文萃》《我与中国文化书院》《文化启蒙 薪火相传:中国文化书院40年回顾》等系列纪念文丛问世,也会陆续出版《中西跨文化常用语词典》《中国农民思想史》《文化专场与人文学科》《池田弘子日中故事类型》等“跨文化中国学研究”系列和策划“跨文化研究名家全集数字化工程”等,积极聚合国内外跨文化研究领域代表性学者优质内容资源,呈现中国学者跨文化研究积极成果学术成果,旨在为出版社打造系列图书,形成品牌效应。

  从出版社的角度来看,彭懿图画书工作室的成立不仅稳固了接力社与彭懿的长期合作关系,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的图画书作者和画家前来投稿。这种稳定的合作关系,不仅为接力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还增强了接力社在图画书领域的竞争力。

  目前,该工作室正在创作计划和出版计划中的图书有十几种。除了图书产品,彭懿图画书工作室的运营也有点类似作家个人的“经纪人”。“成立工作室后,我们做了作家彭懿的小红书账号,打造作家的个人宣传平台,彭懿全国各地巡回的演讲也由我们工作室来安排。此外,彭懿的相关图画书线上付费课程也由我们工作室负责运营, 以129元的售价在小鹅通平台销售了3000余份,进一步扩大了彭懿老师在图画书爱好者中的影响力,把彭懿不同于其他作家的独特性都充分挖掘出来了,客观上对他的个人品牌形象也有较大的提升。”唐玲表示。

  唐玲认为,彭懿图画书工作室的成立,进一步明确了图画书作为接力出版社重要产品线的地位,同时也向行业、向更多图画书作家发出了一种号召,即接力出版社非常重视原创图画书的出版工作。“越来越多的年轻画家以能在接力出版社出版图画书为荣,我认为彭懿图画书工作室的成立,对接力出版社来说也是一面品牌加持的旗帜。”

  唐玲还表示,出版社与作者成立工作室,其实最大的意义就是和作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出版资源中的作家资源竞争非常激烈,如果每隔一个周期就去与作家约稿,则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面临与其他出版社的竞争,与作家成立工作室或者达成某一种合作关系后,出版社可以和作家风险共担,共同对抗市场、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

  从前与作家的沟通或者市场营销可能依赖一两个人或一两个部门共同完成,但成立工作室后,这种结构更加稳定,更能“拧成一股绳”,工作室团队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适应市场需求,提升图书品质和竞争力,同时保持发展活力。

  怎样打好工作室模式的基础?

  工作室模式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信任与合作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充分发挥工作室模式的灵活性与专业性。同时出版社还需要制定合理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同于传统编辑部的多维度考核,工作室通常仅以利润作为基本考核指标,同时在其他激励措施上给予更大的奖励力度,以此激发工作室的积极性。

  郭银星表示,东方出版中心是一个以年轻编辑为主的团队,内部信任非常关键,整个团队充满活力又目标明确,遇到外部困难,大家马上合力对抗;发生内部问题,上下立即协调解决。这也是工作室自成立即可以较高工作效率展开业务,很快见到相应成效的有力保证。

  “工作室是团队作战,能更灵活、更快速地响应市场需求,但因为合作的范围更加宽广了,需要协商和沟通的事情更多,双方要有坚实的信任基础。对于作家工作室,接力出版社更倾向于从长期合作的作家逐渐形成,双方要有合作基础和足够的信任才是可持续的。”唐玲表示,如果没有合作和信任的基础,又投入很大的成本来试探某一个细分市场,风险是很大的。

  在运营方面,东方出版中心在资金使用、人才配备、内容创作、市场推广和财务管理等方面都给予工作室高度自主权,郭银星名编工作室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工作室在资金使用方面相对灵活高效。人才方面,由郭银星牵头,既可根据自身需求及项目特点,吸纳单位内部具有特定学术背景和项目参与经验的编辑人才以项目制方式参加工作室相关工作,取得相应回报。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外招聘相关工作人员。通过重大项目培养锻炼,跨领域沟通协作以及资深名编传授指导等方式,实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

  “与出版社一般编辑部门进行码洋、营收、利润多维考核模式不同,工作室的考核更加简单也指向明确。一是作为基本经济考核指标,只考核利润一项。二是其他激励指标方面,加大奖励力度,比如对获奖图书、重大项目的激励措施力度更大。此外,为充分激发工作室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利润考核方面,也拿出远高于一般编辑部门的比例用于考核奖励,激发工作室干事创业热情。”陈义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