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单位最大的优势是图书的出版工作,研学项目虽然能以图书内容为切入点,但与出版本质上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出版+研学”是出版单位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与价值延伸,但这一探索并非坦途,进入陌生领域,不仅要面临该领域“原住民”的挑战,也要面对诸多棘手的新问题。
孙祥耀(江西高校出版社基础教育出版分社负责人)
开展研学活动的难点在于安全风险防控压力大、成本控制与营利矛盾、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等。为此,我们在课程研发方面,与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共同打造;在人力保障方面,成立专门部门开展相关工作;在学生安全方面,为学生购买统一保险,并寻找入选白名单的旅行社承接落地业务。
周正华(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期刊经营部主任)
研学课程的多样化和体系化建设、研学资源和场地资源的高效化协调、研学业务的专业化执行是开展研学中存在的难点。为此,我们通过与社外专业团队开展合作弥补短板。如与恐龙园集团研学公司共同开发恐龙科考课程,委托专业旅行社进行项目执行,委托“孤独星球”资深科普作者带队等等,保障研学体验和口碑。
李 雯(新疆书香天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一是教育属性与营利模式的矛盾。研学需以“学”为核心,但教育公益属性导致营利模式不清晰,合规成本高于传统企业。二是专业能力与资质门槛。课程策划需融合教育、出版、文旅等多领域专业知识,存在缺乏教学经验等问题。三是资源整合与协同难度。需联动书店、学校、机构等多元主体,实操中易出现资源对接不畅或联动形式单一。四是产品同质化与创新乏力。市场竞争催生大量同质化产品,如围绕非遗、节日等主题的低水平重复开发,差异化竞争力不足。
孙婷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社小学者”研学品牌主理人)
一是课程研发的专业性与趣味性平衡难题。人文社科理论转化为青少年可接受的内容存在天然壁垒,初期课程易陷入 “学术灌输” 误区,导致课程互动参与度不足。二是市场认知度与品牌传播瓶颈。相较于市场化研学机构,出版单位的研学品牌缺乏前期市场声量,首年线上获客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更高。我们从两个方面实现破局。一是课程研发层面,建立由“学术顾问+教育设计师+青少年体验官”组成的三级共创机制,邀请来自社科院的专家担任学术顾问、教育设计师负责将学术顾问提供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学场景、青少年体验官参与课程的内测环节,通过他们的实际体验和反馈,帮助我们调整课程中的互动比例,使课程更加贴合青少年的学习习惯和兴趣点。品牌传播层面,构建“学术+亲子”双线传播矩阵,旨在通过网络平台渠道发布课程的学术价值解析和学者讲解视频,从而在学术端进行有效传播。同时,在亲子端,通过与教育类意见领袖(KOL)的合作,开展一系列的联动推广活动,以实现亲子教育内容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
庞亚男(北京出版集团北京承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一是课程体系不完善。在开发研学课程时,缺乏对自身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深入分析与挖掘,导致课程内容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和创新性。二是人才短缺问题突出。出版研学业务的开展需要既懂出版、又懂教育和旅游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出版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投入不足、培养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三是合作机制不完善。出版研学涉及多个行业和领域,然而目前在跨界合作中普遍存在合作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如沟通协调不顺畅、利益分配不合理、合作协议不完善等。四是资源合作成效欠佳。出版研学产品价格普遍高于旅行社同类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资源的整合水平是支撑研学业务系统性、体系化运作的基础,但在实践中资源整合力度尚显不足。出版与发行合作多为简单的采购模式,缺乏深度合作,未充分发挥双方优势,难以实现协同发展。
黄 宵(上海教育出版社教育培训中心研学板块负责人)
随着项目的不断开展、摸索,我们在实际执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着力解决。如在研学活动的流程设计上追求丰富,但在实际执行中发现,其实并不宜给孩子们“塞得太满”,环节设置得过多容易导致“走马观花”,失去了研学本身的意义。要有重点的设计任务,让孩子们有更多时间和空间探究课题。我们的工作装备也在更新迭代,如扩音设备从“小蜜蜂”升级成为博物馆专用讲解器。
屠 畅(海洋出版社研学负责人)
难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师资与安全保障压力。海洋研学涉及野外实地考察、船舶操作等场景,沿海城市还可能受台风等天气的影响,对安全管理和应急响应要求极高。二是课程研发投入大。海洋主题需融合跨学科知识,课程设计需由科研院所的专家反复验证科学性和研学体验,研发周期长、成本高。三是市场认知度不足,家长对海洋研学的价值认知多停留在“走马观花”层面,对深层次科普实践认可度待提升。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构建标准化管理体系。根据公安部和教委要求,制定了一整套《海洋研学安全预案》和《研学导师工作指南》,对住宿、交通、饮食、突发事件等做好全方面安全预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提供强大的海洋灾害预警报支持,对营期内的天气情况提前进行研判,确保学生安全。二是优化课程研发流程。联合科研机构、涉海高校等,邀请海洋科学专家、教育专家参与课程设计,确保内容权威性;通过“试点反馈-迭代升级”模式,缩短研发周期。三是强化价值传播。推出“家长开放日”,邀请参与课程观摩;发布《海洋研学成果白皮书》,用数据展示学生能力提升效果(如科研报告产出率、创新能力评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