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梓玥(上海大学文学院 )
开栏语:《成长教育周报》开设“为你导读”栏目,以作家、作品为切入点,为孩子、家长和教师进行导读,为深度阅读提供“脚手架”。
诗人高凯历时108天,独自一人走过了陕、甘、宁、浙、苏、粤、鄂、湘、沪、滇、桂、豫、辽、吉、黑、晋、冀、蒙、京、津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个城市,在大半个中国的63所大中小学校中进行了“飞起来,高凯童诗进名校”的诗歌传递活动。高凯在这项活动中提出“大童年、大童心和大童诗”的观念,完成了一次具有创新意义的诗歌传播。高凯诗歌的传播实践通过“认知启蒙”和“双向治愈”的双重路径构成独特的诗教体系。诗人通过诗歌的美学力量,激活了儿童读者的思维潜能,让成人读者重新审视被规训的认知模式,实现儿童诗阅读的多维度认知拓展,重塑儿童文学的精神价值和社会意义。
用诗性语言开启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启蒙
认知启蒙是儿童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的重要一环。儿童诗的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意象能够让儿童通过阅读形成认知模式,获得对世界和事物的认知,并在原有模式上形成更新和迭代,帮助儿童读者构建认知框架,使其认知能力得到启蒙和提高。高凯的儿童诗具有鲜明的认知特征,在意象的选择上贴近儿童的认知逻辑,通过陌生化的创作手法激发儿童的思维活动,用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图式帮助儿童在阅读中建立对世界的认知。
高凯儿童诗的语言不仅用词与儿童的理解能力相匹配,还让读者感受到儿童诗的美学追求。诗人选用的描写对象常常是“小草”“蜗牛”“海水”等,这些儿童耳熟能详的事物在诗人笔下焕发出新的光彩。“小路”成了森林的尾巴,草丛里的“萤火虫”是天上掉落的星星,“雪花”是满天的水滴在开花……这些精心设计和选择的词语和语言形式能够激发和引导儿童的思维活动,为儿童构建一个熟悉可感又充满诗意的世界。
高凯的儿童诗还具有多模态想象的特点,诗人将视觉、听觉、触觉融合在一起,构建充满童趣和回味的场景。在《小石子太玩不起啦》里,孩子天天踢球一样踢石子,没想到“它们居然偷偷咬破了我的一只鞋子/我的一个脚指头刚钻出来/就被一个小石子/咬了一口”。诗歌中日常的儿童生活图景因为多模态联想的运用,在表现儿童对世界的观察和感受的同时,将抽象的哲理转化为儿童可感知的具体意象或是有微小情节的叙事,激活儿童读者的类比思维,促进抽象概念的具象认知,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养分。
儿童的思维成长要经历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通过感知和积累逐渐形成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逻辑框架。高凯用直白日常的语言描摹事物的方式看似浅显,但却突破常规思维模式,显现出深刻的哲理。诗人在《年轮的秘密》中,将一棵树的年轮和成长融入了诗句,“在一棵大树/还是一棵小树苗的时候/一粒幼小的树种子/就在小树苗心里溅起了涟漪/小树苗长呀长呀/一粒幼小的树种子不断回荡的声音……”诗人用儿童可以感知的事物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展示,引导读者在短短的诗句中感悟生命的诗意。
儿童诗“双向治愈”功能的新开拓
在对自己40多年的诗歌创作实践进行思考和总结后,高凯提出“大童年、大童心和大童诗”的创作观。“大童年”即子孙相继带来的童年,“大童心和大童诗”是长生不老的童心和老少咸宜的童诗。诗人认为童心既是天真、单纯、快乐懵懂的,也是胆怯和勇敢的,拥有童心是一个人对于一个时代的美好所持有的良心。高凯倡导做一个童心不泯的人,认为儿童诗的创作过程是寻找童心的过程。
高凯强调儿童诗的“双向治愈”功能,认为儿童诗既能启蒙儿童认知,又能疗愈成人精神,形成“老少咸宜”的审美共同体。诗人在《两个孩子》里思考大孩子和小孩子的区别。诗中的大孩子就是有童心的成年人,他们因为有童心,才能和小孩子一样自由飞翔。高凯在很多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对童心和童年的思考,比如《在校门口看大人们接孩子》中老人发出的“一个人永远不要长大多好”的感叹让诗人和读者一起思考生命的循环。高凯将童心和童年放置在一个成人与儿童都能理解的维度上,将童心升华为一种跨年龄的精神救赎工具,儿童诗不仅为儿童成长提供启示,也为成人提供了反思生命意义的契机,完成了童诗价值从个体审美延伸到社会精神生态的传递。
高凯表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忙碌的生活中放慢脚步,回忆美好的童年时光。这些回忆不仅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也是我们保持童心的源泉。高凯的儿童诗把自己的童年经验转化为情感符号,将个体记忆升华为集体情感,通过独特的审美语言和认知建构,构建儿童与成人、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精神桥梁,实现儿童诗诗教实践的认知启蒙和双向治愈。
作品链接:《童心的种子》(少年儿童出版社)是一部原创童诗集,书中汇集了诗人、作家高凯创作的96首精品童诗,其中99%是2022年以来未发表或新近发表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大童年、大童心和大童诗”的儿童文学理念和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