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成长教育/家庭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教问诊系列报道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魏 东

  难点1

  如何“平衡”两个孩子的爱

  现在“二孩家庭”逐渐多了起来。很多刚刚拥有第二个孩子的年轻父母本身就是独生子女,缺少与兄弟姐妹相处的成长经验。他们在面对两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时,常常一筹莫展。他们最困扰的问题是:如何平衡两个孩子的爱?

  专家问诊

  石沧琼(“手足情深”教育品牌创始人,育儿教育专家和作者,非暴力沟通美国强化班认证导师,国际认证催眠疗愈师)

  我本人就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2014年旅居美国时开始创作《养育两个卓越的孩子》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陪伴了两个孩子的成长,也见证了很多个“二孩家庭”的孩子们从“手足之争”到 “手足情深”的转变。我愿意把这些孩子们成长的宝贵经验和历程分享出来,让更多父母知道,我们可以高效率地“同时养好两个孩子”。

  首先,大家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平衡两个孩子的爱?”当总量不足时,再怎么平衡都是没有用的,越匮乏,越争抢。所以要有“扩容”的观点,在日常和孩子互动的点点滴滴中,去放大父母心中的爱。爱满则溢,让每个孩子都在父母之爱的滋养下有着充足的“我是被爱的”幸福体验和安全感,这样他们也会成为爱的源泉,去滋养彼此。越满足,越分享。

  “让爱扩容”是养好两个孩子的关键。通常二孩家庭的孩子都会问这样的问题:“妈妈,你最爱的人是我吗?”这是一道不易回答的千古难题。所以,二孩父母必须有更强大的对爱的驾驭能力。每当孩子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家长要知道,孩子真正要表达的是:“妈妈,我感觉不到你的爱了,我得到的爱不够了。”这时候,无数次的语言表达比不上一次深情的注视,或紧紧的相拥。妈妈要放下手上的工作,放下头脑中思考的问题,全心全意地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地告诉他:“宝贝,妈妈爱你!”然后深情地拥孩子入怀,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妈妈身体的温度和来自心灵的爱。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纯粹之爱会迅速给孩子的内心注入无穷的力量。可能仅仅一次被爱融化的感觉就会让孩子深深地满足,孩子的身心同时得到爱的滋养。他们不再去嫉妒其他孩子或者争抢爱,而是从爱的索取者变成爱的给予者,去滋养他的兄弟姐妹。

  其次,孩子们之间需要清晰的界限,简单的“大让着小的”“小的要听大的”等糊涂逻辑会让养育的效率非常低下,孩子们学习不到人与人相处的本质的原则。

  “大的让着小的”有可能会让年龄小的孩子持宠而骄,而年龄大的势必会压抑很多愤怒;“小的要听大的”,会让年龄小的孩子缺少独立思考精神和对责任的担当。对于年龄大的孩子来讲,则模糊了与他人相处所需要的彼此尊重的分寸。

  因此,有必要为两个孩子设定清晰的爱的界限、身体的界限、物品的界限,这是高效养育两个孩子的基础。界限是可以内化在孩子身体里的规则。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也可以自觉遵守。随着界限都内化在孩子们心中,父母便可以逐渐退出孩子们的交流互动。所以,对孩子带着爱的放手,良好的界限感是前提。

  图书“药方”

  《俩宝都出色,妈妈这样做:二孩妈妈高效的幸福养育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分享了两个孩子之间要遵循的爱的界限、情绪的界限、身体的界限,以及物品的界限。“爱的界限”就是父母要“同时”爱两个孩子,让孩子把感受到的爱根深蒂固地内化到心中。“情绪的界限”让两个孩子从小就明白为自己情绪负责的智慧。“身体的界限”的设立会让两个孩子从小就懂得:生而为人,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而清晰的“物品的界限”,可以让两个孩子的物权意识得到充分的发展,又让他们的相处变得简单容易。

  良好的界限设定,可以让两个孩子同时拥有那种“脚踩地球,此处有我”的满满的“存在感”,以及得体的、令彼此都舒服的“分寸感”。

  难点2

  如何摆脱“教养攀比”怪圈

  当前,越来越多的家长陷入了“教养攀比”的焦虑中。他们心心念念的事情是自己的孩子不能输给其他小朋友。正是这种心态使很多家长在并未真正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下,生搬硬套出各种教养方式。这种揠苗助长的结果是让孩子产生了各种“后天型”发展问题。

  专家问诊

  黄彦钧(儿童行为分析资深专家。有丰富的儿童职能治疗经验,对儿童发展迟缓、多动、专注力下降、学习障碍、情绪异常等问题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如果孩子有着相似错误行为,他们的行为一定是同一种因素造成的?可以通过同一种方式调整吗?很多家长看到孩子行为出现问题,便买大量的少儿心理分析书,试图把孩子各种行为问题都通通套入一个个心理分析中。接下来,要么向孩子讲大道理,要么强行命令他们改正,结果往往是: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我相信,每个孩子的表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没有一个孩子的表现可以成为另一个孩子的衡量尺度!家长们当务之急是先要弄清楚造成孩子错误行为的原因,而非忙着去强行纠正他。药不对症,就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任何教养方式都不能简单地以一个标准去衡量一个孩子,行为教养也不例外。例如,一些孩子做起事来毛毛躁躁,那家长就应该分析,孩子到底是因为活泼,还是多动症,或是感觉刺激不足?这可以通过孩子的饮食、游戏、学校表现等多个方面来综合判断。如果是感觉刺激不足,则可以通过玩滑梯、滑板、健身球、秋千、“大熊走路”、蹦蹦床、“跳房子”等多个游戏来加强这方面的刺激。如果不是,也要在找出正确原因的基础上再采取正确的方法。

  用枯燥的说教方式让孩子改正任何一种错误行为,都不如用好玩的、实用的、富有吸引力的游戏与他们互动更为有效。大人应该针对孩子的不同行为问题来设置一些不同的游戏。通过这些简单的、有效的亲子互动小游戏,家长可以在玩乐中帮助孩子。这也是目前提倡的一种无压力的教养方式。

  图书“药方”

  《全新教养:读懂孩子行为》(黑龙江科技出版社)为家长们提供一本内容专业、形式有趣、语言通俗的教养书,它适用于任何家长,包括初为人父母者。

  作者黄彦钧从事儿童行为分析近10年,对儿童发展迟缓、多动、专注力下降、学习障碍、情绪异常等问题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的论述可以指导年轻的父母正确认识自己孩子的行为问题,从而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该书选取的个案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典型的例子,曾是作者在诊疗中遇到的实例,可以让家长根据孩子的具体行为查找对应的诊疗对策。该书还设置了很多新颖鲜活的板块,有助于家长更加科学地对孩子问题做出判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分销视野
   第03版:大众出版
   第04版:广告
   第05版:传媒中国
   第06版:世界出版
   第07版:世界出版
   第08版:综合
   第09版:成长教育周报
   第10版:成长教育/家庭教育
   第11版:成长教育/书香校园
   第12版:成长教育/教育资源
华东师大社推亲子阅读故事书
艺商培养:按自己的方式欣赏、发现和创造
家教问诊系列报道
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与Scholastic学乐成立合作中心
中国图书商报成长教育/家庭教育10家教问诊系列报道 2019-02-26 2 2019年02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