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娟
学术出版在人类知识创造和文化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以ChatGPT为代表的智能语言模型,在为学术出版工作提供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业内深层次的职业焦虑。编辑面临“技术性失业”的风险加大,简单的流程性操作和基础的文字校对岗位将逐渐被淘汰。在人工智能时代从事学术出版的编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职业素养。
深耕某一专业领域
编辑作为学术创新的引导者和知识产品的塑造者,在学术生产环节,不可避免地要将自身的知识积累和价值判断融入选题策划和内容生产,对学术创新和出版质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工智能可以将学术出版编辑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更具思想性和价值判断的学术创新活动中,同时对学术出版编辑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编辑应系统掌握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及时跟进该领域的学术动态和发展前沿,达到能与业内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和对话的专业水准,从而在选题策划和稿件审读方面,提出更具专业性和洞察力的意见,在专业领域朝着专家学者型编辑的方向不懈努力。
提升个人技术素养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编辑可以快速获取和分析相关文献,判断选题热点,还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人工智能不但能将编辑从资料汇总、文献核查、文字校对等简单、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还能大大节省翻译时间和成本,缩短出版周期。提升个人技术素养、培养人机协作能力对学术出版编辑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在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时,编辑可根据实际工作需求,结合自身编辑经验,对系统开发提出一定设计和改造要求,使其符合特定出版机构的工作流程、学术定位和专业特色。
培养思辨力,发挥组织力
编辑是学术价值的甄别者和学术对话的组织者,为学术生态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在人工智能技术与学术出版高度融合的情境下,智能语言模型对用户的信息甄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虽然可以快速访问海量信息,但对其访问数据很难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洗,不实、虚假信息会使它输出看似合理但实际荒谬的知识,传播误导受众的信息;人工智能技术降低了学术造假的成本,容易引发公众对学术界的信任危机;高度依赖算法和被引量、下载量等量化指标,还可能会对定性的学术评价造成冲击。鉴于人工智能在学术评价中存在上述弊端,学术出版编辑需要培养敏锐的思辨力和判断力,凭借自身专业优势和编辑经验,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加以甄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同时,学术出版编辑还应充分发挥组织力,在学术评价环节助推同行评议,举办线上、线下学术研讨活动,积极开展学术对话,引导读者对学术产品进行客观公允的价值判断。
拓展数据分析和市场研判能力
当今的学术出版早已不限于纸质图书,而是包括电子书、音频、视频、教学课件、在线学习平台等多种形态的产品。在学术传播环节,编辑作为学术共同体中的重要一员,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凭借自身的专业积累和学术影响,在学术传播链条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工智能通过分析用户的购买、阅读或使用记录,可以帮助编辑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和使用偏好,为用户推荐适合他们的学术产品;科学的数据分析和市场研判,能使市场需求更加清晰、市场定位更加精准,消费和生产也将变得更加理性。随着跨领域、跨学科、跨媒体出版和分众化产品越来越多,掌握数据收集、算法推荐、智能分发等核心技术的跨国媒体平台将成为国际传播的新阵地;谁能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大数据分析和市场研判,谁就有可能深度对接用户,成为未来出版市场的赢家。
加强著作权法律保护意识
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的著作权法律保护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大数据和算法主导的内容生产中,责任主体的缺失无疑将导致版权争议和纠纷增多,责任伦理的界定和监管难度加大,编辑可能由此承担更多的职业风险。因此,学术出版编辑应进一步加强著作权法律保护意识,在知识生产中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使用的审核与限制,提升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的透明度,对人工智能的参与边界作出清晰判定,明确人工智能参与下的知识生产的责任主体。
人工智能与学术出版的深度融合,对学术出版编辑在专业知识、技术素养、思辨力和组织力、数据分析和市场研判能力,以及著作权法律保护意识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知识产品的塑造者,编辑唯有终身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推动学术出版顺应时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