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梅
为配合“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这一国家战略,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编撰了“国家文化公园画传系列”,《长征画传》位列其中。2023年2月,集“记史、写实、留画”三个特点于一身的《长征画传》出版面世。
记史,《长征画传》严谨简明。
关于长征史的记载,最早是1936年,毛泽东同志向参加过长征的同志发起“征稿”,组织编写了回忆录——《红军长征记》。紧接着以该书为重要来源,美国人斯诺出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向全世界介绍长征。之后,关于长征的书籍绵延不绝。
2006年,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全史》面世,该书更为深入细致地展现了各方面军的长征过程。而《长征画传》的第一撰稿人陈力老师,则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编写组的副主编。时隔近20年,陈力老师按照新时代要求,重新活化原有的历史资料,是非常具有创新勇气的,而她一贯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体现在全书中。
整本书全景式搭建框架,举凡长征的重大事件皆囊括无遗。同时,在具体史事叙述中,为突出历史与现实的呼应感,优化新一代年轻读者的阅读体验,作者还力求简明。从序章的恢宏总揽,到每个章节的章前概述,再到行文中主要事件的勾勒刻画,以及每个知识点的拓展,作者都用了心思、下了功夫,在不丢失长征史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创新与活化,写出引人入胜的简明长征史。因此,《长征画传》可视为一本长征史的“轻阅读”读物。
《长征画传》尝试用一种简约但并不简单的梳理与表达,展现一个形势急剧演变、任务艰巨繁重、斗争波澜壮阔、局面错综复杂的全景式长征,这是一次大胆而有意义的探索。
写实,《长征画传》唤醒人心。
好的历史叙事,可以让读者自然而然、不由自主地展开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链接,能够唤醒人心的觉察。阅读《长征画传》,经常会被历史与现实间的呼应悄悄叫醒,经常在缓缓流淌的阅读中突然生出一些复杂却直击内心的感受。
《长征画传》在叙述主线历史中,经常会不经意地增加一段回忆性的史料补充,令读者在“历史未知”与“历史已知”的截然不同境遇乃至冲突中,体验万千思绪,感受平静叙述下的伟大历史张力。书中对数字的敏感捕捉,也常常会给读者带来源于历史深处的震撼。如序章,言简意赅地总结了长征4支队伍的出发人数与最后保存人数、出发与结束的时间地点、纵贯省份与历时等关键信息;结尾拿出一张总“成绩单”,包括行军地理要素数量、战役战斗次数、牺牲人数、歼敌人数等,虽然仅百余字,却让读者深切体会到那段苦难辉煌岁月的厚重与不朽。
另外,《长征画传》对人物细节的着墨也经常会悄然触动读者。比如年龄,红25军指战员平均年龄不到18岁;遵义会议参会人员平均34岁;坚持走完长征平均年龄约50岁的老英雄们。对女红军的描述也格外令人感动,如飞夺泸定桥时用法语高唱《马赛曲》的蔡畅,为护救伤员身中17块弹片的贺子珍等。当然,长征中走出的“独臂将军”贺炳炎、余秋里、晏福生,“独腿将军”钟赤兵等,更让读者体会到真正的勇士!
留画,《长征画传》久久难忘。
长征的漫漫征程中既有伟大的人、关键的物,也有壮观的景象、激烈的战场,如果能用形象直观的方式为其磅礴而深刻的历史故事作展示注解,将是一种十分贴合其自身内涵的表达方式。
为长征留画,最早的可以追溯到黄镇的《长征画集》。长征中,黄镇担任中央军委直属纵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他一路走,一路画,画了大概四五百张,其中有25张被拍成照片,流传至今,成为最早的长征美术作品。新中国成立后,长征题材也一直备受美术家们青睐,并产生了一批精品。
此次,《长征画传》中不但收录了几十年来关于长征题材的大量经典绘画作品,还将一尊尊独具匠心、精雕细刻的雕塑、雕像收入其中,那一张张双眉紧锁的面庞、一双双犀利坚毅的眼神、一个个昂首向前的身姿,带领读者进入恢宏细腻的历史场景。《画传》收集了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国内顶尖展馆的馆藏精品,如油画《抢夺泸定桥》(李宗津)、《送别》(靳尚谊)、《红军过雪山》(艾中信),国画《强渡大渡河》(傅抱石)等。同时,也选用了新时代的精品力作,如油画《遵义会议》(沈尧伊)、油画《乌蒙磅礴走泥丸》(黄之方),中国画《独树镇转移》(陈钰铭)等,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和含新量。
显然,长征这条“地球的红飘带”,借助图画语言的表达,可以令读者更加感同身受地理解蕴含其中的精彩与震撼,让后来人更接近历史现场,感知一代代人关于长征最真实、最动情的记忆。《长征画传》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书上的长征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