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睿洋(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心理图书事业部心理科学策划部主任)
接手加拿大医生加博尔·马泰的系列作品《空洞的心》《身体会替你说不》和《健康的迷思》作为我的首套重点产品时,我深知国外畅销书并不一定能在国内成功,策划工作的关键在于挖掘其特色,并围绕特色进行本土化改造。
挖掘“非典型”心理自助书特色
常规心理自助书写法总是近似,无非是聚焦一个心理议题,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大问题,偏重前两个问题的常被归类为“科普书”,而偏重“怎么办”的常被称作狭义的“自助书”。讲道理、摆证据、给建议,这些内容总是比较生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好像听一场专家讲座,有些隔靴搔痒。
马泰医生的作品截然不同——以非虚构写作为主体,其核心是几十年接诊中积累的真实人物故事(从重症病人到药物成瘾者),科学论述作为骨架穿插其间。这种方式带来了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读其书如看纪录片,从他人故事中直接照见自己,感性与理性交融,获得更深层的体验与领悟。
这种以真实故事驱动,融合心理学、医学深度与人文关怀的非虚构风格,是其区别于流水线式心理自助书的根本特色。
围绕特色的编辑打造
译者选择:选择有心理学/医学背景的专业译者,确保准确传达书中深入的专业知识。同时译者认同作品价值,愿意精心打磨译文质量。
内容编辑原则:最大程度保持原貌,避免为“易读”而拆分长章节、添加小节标题或自行高亮金句,维持阅读的连续性与沉浸感,避免碎片化。
章节标题处理:《空洞的心》《健康的迷思》原版标题兼具文学性与概括性,忠实直译。《身体会替你说不》原版标题过于文学化,单看难知内容,故在保留主标题基础上,添加副标题点明该章核心主题,方便读者概览。
书名确定(在忠实基础上拉近读者):《空洞的心》直译书名“身在饿鬼道”(佛教概念),虽隐喻深刻但门槛过高。最终选用“空洞的心”,直指成瘾者内心无法满足的状态。《身体会替你说不》直译书名“当身体说不”直译平淡。“会替你”的表述增强了与读者的切身关联。《健康的迷思》直译书名“正常的迷思”易产生歧义(误解为“迷思是正常的”),且书中核心是反思以“无病”定义“正常”而忽视心理健康的迷思,故选用“健康”更直接点题。
封面与文案:风格关键词为“简约”,避免过度“疗愈感”或繁复装饰,契合书中“理解即疗愈”的理念。设计上采用简单的符号抓住眼球。文案则提炼书中感性金句(如《健康的迷思》的“努力‘正常’地生活,正在悄然消磨我们的生命力”),以文学性语言吸引读者翻阅。
有针对性的营销工作
精准触达核心读者:发现B站等平台有用户自发译制上传的马泰医生纪录片及采访视频,其观看量不俗。在新书出版前后,于相关视频评论区发布预告和新书信息,有效触达希望深入了解马泰医生理念的核心读者群。
豆瓣平台深耕:预判作品调性高度契合豆瓣用户,新书入库即联系大V分享。出版首周即登上豆瓣新书速递,首月“想读”均超2000,实现首波信息扩散。
关键达人推广:出版前锁定头部达人尹烨(健康意见领袖)和樊登(关注成瘾与心理健康),邀约撰写推荐语随书印刷。新书出版后,樊登直播介绍带动销量;尹烨直播荐书切片广泛传播,单条视频带动数千册销量,并引发中腰部达人跟进推广。
套装产品打造:目前已推出3本书套装。计划下半年出版新书《纷乱的心灵》,届时4本书组成套装,提升收藏价值。
尽管这3本书目前尚未成为爆款,但作为编辑,我深感庆幸:它们最终呈现的样子,完全符合最初的设想。它们没有因各方声音或市场顾虑而丧失特色、被包装成另一种模样。
编辑的目标不仅是将书送达更多读者,同样重要的是让一本书以适合它的样貌立于书架。这需要编辑持续学习:阅读更多书、更了解读者,在“适合”的维度上不断精进。让书以适合的方式抵达读者,正是编辑职业的核心意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