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书博会特刊/作家访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引用 [1]孟丽媛. 魔幻山城里的文学力量:四十年蜕变与新生代崛起 [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5-07-25(19). 放大 缩小 默认   
魔幻山城里的文学力量:四十年蜕变与新生代崛起
  张 者 本名张波,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创作委员会委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一级作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出版长篇小说“大学三部曲”(《桃李》《桃花》《桃夭》),长篇小说《零炮楼》《老风口》,中篇小说集《朝着鲜花去》《或者张者》《山前该有一棵树》,散文集《文化自白书》等。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等。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孟丽媛

  从1984年初抵重庆时“破破烂烂的大乡村”,到如今令导航失灵、电梯错乱的“8D魔幻之都”,重庆的城市蜕变,在张者的眼中,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立体史诗。四十年岁月流转,他亲历了这座城市从“脏脏的稀泥塘水”到“山水相间中疯狂生长”的震撼历程,也见证着重庆文学在时代浪潮中的沉浮与蓄力。

  城市蜕变:从“大乡村”到“魔幻之城”

  “1984年的重庆,说实话,就是一个大乡村,破破烂烂,还比较脏。”忆及当年从新疆一路穿越戈壁滩、翻过秦岭初抵重庆求学时的情景,张者记忆犹新。火车旅途漫长,窗外是无垠的荒凉,一过秦岭,“绿水青山”扑面而来,这种震撼至今难忘。那时的重庆尚未成为直辖市,城市面貌老旧,唯有他就读的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如世外桃源,“翠竹青青,错落有致”,与北方平坦城市截然不同的立体园林之美,成为他对山城最初的深刻印象。

  四十年风云激荡,重庆在他眼中已然“脱胎换骨”。山峦起伏、两江环抱成为其魔幻气质的天然画布。张者生动描绘了“魔幻”的日常:在一楼想去八楼,电梯会向下运行,因为“真正的八楼是在山坡下面”;导航在平路尽头戛然而止,拾级而下却豁然开朗,一片新天地跃然眼前。“楼群与楼群之间你是看不清楚的,必须走到马路尽头,一拐弯突然新的一片天地又出来了。”这种“依山而建,以水而临”造就的独特城市肌理,成就了重庆独一无二的视觉奇观与空间体验,使其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胜地和影视取景天堂。

  文学沃土:魔幻地貌下的深层挖掘

  当被问及重庆的魔幻气质是否天然适配悬疑、荒诞类文学创作时,张者给出了更深的思考。他承认重庆地貌提供了绝佳的“镜头感”和层次感——北方平原城市难以企及。“在重庆,你面前的楼挡不住后面的视线,后面的楼顺着山坡上去了,它还能被看到。”这为视觉艺术提供了富矿。然而,他鲜明地指出,文学的“荒诞”本质在于故事内核与人文精神的深度,而非单纯依赖城市外观。“它是一种故事的荒诞,是一种现实生活中极致的荒诞,是一种人文的、气质的东西。”重庆文学的未来,不在于简单套用地貌标签,而在于穿透火锅、小面的烟火气表象,深挖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如抗战时期“越炸越强”的坚韧不屈,如当下在时代洪流中“雄起”的勃勃生机。

  攀登之路:培育新苗,翻越“红岩”高山

  面对重庆作家群是否已然“崛起”的提问,张者的态度审慎而务实:“只能说崭露头角,远未真正崛起。”他坦言,《红岩》这座文学高峰至今仍是重庆的光荣与压力,“长江后浪”仍需奋力攀登。为此,重庆作协构建了一套系统性、接力式的青年作家培育机制。

  重庆作协启动了首批“讴歌计划·特约作家”,常态化举办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和“名刊编辑与青年作家结对子”活动,给青年作家搭平台、促交流、助成长。在打造文学精品方面,作协持续推动“讴歌”“扶优”“友声”“培新”四大计划,同时抓好评奖和作品转化,鼓励大家围绕重大主题创作,多出有重庆味、时代感的好作品。张者特别提到,政府也设立了“重点扶持作品”专项资金,对有潜力的创作计划给予支持,帮助作家们解决后顾之忧。

  这套组合拳成效初显。张者欣慰地列举了林檎、周宏翔、周睿智等名字,他们已在《人民文学》《收获》等顶级刊物崭露头角。最新一期《收获》青年作家专号中,重庆青年作家占据前两位席位。接下来,作协还将联合《人民文学》推出重庆青年作家专辑,并筹备研讨会,促成“重庆作家群”的真正成形。

  时代交响:网红流量与文学深流的辩证

  面对“网红城市”标签是否冲击本土文学生长的疑问,张者展现出通达的见解。他认为,互联网传播如同“新闻先锋”,其快速广泛的特质与文学所需的沉淀思考本质不同,但绝非对立。“新闻开始的地方,才是文学准备的地方。”重庆的网红效应吸引了全球目光,推动了旅游经济,更刺激了影视产业在此取景的繁荣。“电影会促进文学的跟进”,当影像不断呈现这座魔幻之城时,也会反向激发文学寻找新的表达模式。他形象地比喻,重庆的网红气质与未来井喷的文学创作,如同长江与嘉陵江在朝天门汇合,“一旦相遇就滚滚而下,直接向天上去”,相互激荡,喷薄而出。关键在于,文学要能沉潜下去,穿透表象的热闹,挖掘城市的精神矿藏。

  守护星光:给未来作家的箴言

  访谈接近尾声,张者语重心长地强调了青年作家必须绷紧的弦——保护知识产权。他坚决反对在作品未正式发表前随意在自媒体、朋友圈传播,警惕被剽窃风险。他提醒自发创作剧本者务必进行版权登记,承接定制项目则必须签订权责清晰的合同。“剽窃成风,特别是有了DeepSeek(AI)以后”,他痛心于部分年轻写作者对此的漠然,呼吁大家珍惜羽毛,用扎实的创作赢得尊重,因为“泡沫性的东西迟早沉下底,好东西终会留下”。

  从破败的“大乡村”到魔幻的网红都市,重庆完成了物理空间的惊人蜕变。而在嘉陵江畔,一位位文学守望者正悉心培育着新的火种。当张者站在家中窗前,凝视对岸重庆第一高楼“一点一点”拔地而起时,他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建筑的成长,更是一个城市文学生命力的蓄势待发。重庆的精气神,终将在新一代作家穿透火锅烟雾与网红滤镜的笔触下,找到它震撼人心的文学回响,朝天门两江汇流的磅礴,终将化为纸页间奔涌的力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书博会特刊/重庆出版
   第03版:书博会特刊/出版社
   第04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05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06版:书博会特刊/专题
   第07版:书博会特刊/综合
   第08版:书博会特刊/优案推介
   第09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10版:书博会特刊/出版报道
   第11版:书博会特刊/出版报道
   第13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14版:书博会特刊/出版专题
   第15版:书博会特刊/出版专题
   第16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17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18版:书博会特刊/出版专题
   第19版:书博会特刊/作家访谈
   第20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21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22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23版:书博会特刊/专版
   第24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25版:书博会特刊/优案推介
   第26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27版:书博会特刊/大学生阅读分享
   第28版:书博会特刊/优案推介
   第29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30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31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32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33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34版:书博会特刊/世界出版
   第35版:书博会特刊/社长总编辑荐书
   第36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37版:书博会特刊/优案推介
   第38版:书博会特刊/社长总编辑荐书
   第39版:书博会特刊/社长总编辑荐书
   第40版:精品精荐
   第41版:成长教育周报
   第42版:成长教育·分级阅读
   第43版:成长教育·分级阅读
   第44版:成长教育·人工智能
   第45版:中缝
   第46版:中缝
虹影谈重庆文学:在网红标签与女性血脉之间
魔幻山城里的文学力量:四十年蜕变与新生代崛起
周宏翔:今天的重庆焕然一新,又保持着市井烟火气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书博会特刊/作家访谈19魔幻山城里的文学力量:四十年蜕变与新生代崛起 2025-07-25 2 2025年07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