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延明
值此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从以盛产黄金闻名的山东莱州走出来的郝桂尧,满怀对家乡红色基因的敬仰而对一座“精神金矿”进行了深度挖掘,撰著了《追光者——西海地下抗战医院》一书,让我们重新认知和领悟到“西海地下医院”的重大历史价值和伟大时代意义,该书成为山东红色文化一道新的亮丽风景。
历史的厚度:钩沉抉微,茹古涵今
胶东莱州是中国革命的一片红色热土。山东抗战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独特的战略地位、强大的武装力量、创新的政权建设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为显著特征,不仅在华北抗战中发挥了支柱作用,也为后续解放战争和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永远也无法忘记的民族伤痛和历史灾难。特别是1941年至1942年,这是世界法西斯最猖獗的时期,也是敌后抗日根据地最艰难的岁月。为适应当时的严酷形势,1941年夏,以西海区指挥部为基础建立了胶东第三军区;1942年夏,第三军区改为西海军分区。西海地下医院正是在1942年11月日伪军铁壁合围“大扫荡”的腥风血雨中于掖县诞生。作者将西海地下医院的发展史有机地融入胶东红色文化的主脉络,使整个作品显得厚重大气、壮阔恢宏。此外,作者把讲述的对象从伤病员、医护人员等,扩展到胶东八路军的成长历程、重要战役、典型战法、受伤类型等,以及掖县的党史和抗战史,“地基”牢固坚实,纵深感、代入感和沉浸感十分强烈。不仅如此,该书还对结束历史使命之后的西海地下医院进行了追踪,把故事一直讲到今天。
这个医院的伤病员所在部队,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27军、31军、32军、41军的源头部队,伤病员中也产生了一批高级将领;当时医院的医护人员后来成为新中国卫生战线的一支骨干力量;所在村的党支部和基层领导,像一颗颗红色种子,成长壮大;烟台市和莱州市各级党政部门高度重视西海地下医院这一宝贵红色资源的传承弘扬,通过文学、艺术、影视、书画、出版、论坛等各种形式进行多渠道传播,系列化、常态化打造红色教育集群。
思想的深度:培元铸魂,资政育人
有句古语说得好,英雄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该书从地域文化的滋养、革命文化的传承、理论体系的建构等方面,深入挖掘西海地下医院蕴含的思想深度和人文情怀,令我们深受启迪和教益。
该书有一段对伤病员地道生活的细腻描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也令我感慨万千。有一位重伤员,在地道里几个月没有看到太阳,心情极度压抑,几近神经错乱。因为地道里不仅没有阳光、潮湿阴暗,还严重缺氧、缺水、缺药品。为此,地下医院定期组织伤病员晒太阳,还巧妙地用大镜子把太阳光反射到地道里。这里的太阳光,不仅是自然界的光芒,也是一种信仰之光、精神之光、生命之光。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正像一轮红彤彤的太阳,照射进他们的心房,又使他们由内而外成为一个个发光体,进而照亮抗战、照亮社会、照亮人生,把个体融入抗战壮举,展现了崇高的思想境界、人格魅力和文化品质。这些,已成为我们今天的“精神之钙”,激情励志,培根铸魂。
正如该书作者所言,抗战时期的西海地下医院之所以能够成功,乃在于其“明理重义、勇毅坚定、深情大爱、敢为人先”的地域文化基因,以及“党的领导是定海神针,人民群众是铜墙铁壁,军民同心是胜利之本”的革命斗争经验,是根据地党政军民用忠诚和热血谱写的撼人心魄的张扬民族大义之歌,是新时代天空中猎猎飘扬的红色风景和璀璨绽放的精神图腾,是一种永不歇息的历史传承。我们要从中汲取宝贵的道德营养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开展英雄教育,传承英雄精神,弘扬英雄文化,守护精神家园,并以此涵养德行、浸润品格、陶冶情操、淬炼意志,饱蘸历史时代的笔墨,续写时代历史的华章。
(作者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高贡献学者”、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原一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