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北京中小学将全面普及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年版)》近期公布,明确小学、初中、高中要建立学段衔接机制,将人工智能课程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按照《纲要》,中小学应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开齐开足人工智能教育相关课程,可独立设置课程,也可以与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融合开展,注重一体化设计,防止重复交叉。
各学段将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其中,小学阶段通过体验式课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与特点,使用简单的人工智能工具完成创意表达和问题解决等。初中阶段以认知类课程为主,培养学生进阶的实践能力与伦理意识,完善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系统认知,并能够使用生成式工具完成内容创作。高中阶段以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为主,全面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与技术运用和创新能力,掌握一定开发智能系统的实践能力等。
课程实施充分发挥北京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资源方面的优势,整合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等资源要素,拓展人工智能教育场域,开放人工智能实验室、体验馆、综合展厅等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教联体”。推动中小学校面向行业企业进一步开放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将产业前沿、科研最新成果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促进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研发机制,带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刘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