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王少波 王双双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商务印书馆,不仅是一座文化地标,还是很多中国出版人理想中的工作地,这里藏着数不清的读书人的“梦想”。125年来,商务印书馆筚路蓝缕,木铎启路,兼收并蓄,为中国新文化的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走入商务印书馆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名人墙:严复、梁启超、马建忠、蔡元培、胡适、陈独秀、沈雁冰、陶希圣等等一大批文化大师都与商务印书馆有着不解的渊源。
拾级而上,在四层的荣誉陈列室,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好书、国家辞书奖、文津图书奖……几乎囊括了所有出版领域的大奖。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在这里接受了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的专访。这位曾在商务印书馆大楼工作10年(1979年~1997年中华书局办公地点位于王府井大街36号。1987年~1997年,时任中华书局编辑的顾青在此工作10年),23年后重新回到“大灰楼”,背负着“对商务历史的尊重”压力的掌门人,在商务印书馆成立125周年之际,发出了“商务正年轻”的感慨。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10年,商务印书馆坚持高质量发展。工具书出版领域,在保证《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等品牌辞书的修订工作外,还推出了《古音汇纂》《全球华语大词典》《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新时代俄汉详解大词典》等其他工具书,形成适合各领域、各层次读者需求的品牌工具书集群。学术出版领域,不断丰富“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同时,推出“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系列丛书、“二十一世纪人文译丛”等重磅学术著作系列丛书。主题出版领域,打造了以《习近平扶贫故事》《一带一路:世界是通的》等为代表的“扶贫书系”、“一带一路研究”专题书系、“中国道路丛书”、“国家治理丛书”、“微观中国”系列等,反映时代进步,与时代同频共振。
一百年来的一脉相承,已经融入商务人的基因。本报特邀顾青从不同维度解读什么是商务印书馆、为什么是商务印书馆,回顾老字号百年春秋,展望商务人前景蓝图。
百年印迹镌刻精品基因
“精品意识已经深深植入商务每一名编辑的心中。”顾青颇为自豪地说道。统计数据显示,商务印书馆每年出版1000多种新书、2000多种重印书。平均下来,几乎每个月都有百余种新书从商务诞生并呈现给广大读者。如果说精品好书是商务的“面子”,那么精品基因就是商务的“里子”。百余年来,商务将精品基因一直传递至今,这一基因在工具书的编纂修订中显得尤为突出。
肩负普及知识职责,担当文化使命。“国无辞书,无文化之可言也。”有着“工具书的王国”声誉的商务印书馆,拥有众多辞书品牌。以《新华字典》为例,其诞生之时就肩负着普及知识、辅助教育的文化使命。70余年来,《新华字典》见证和记录着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全过程,从新中国扫盲、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华字典》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顾青所说,1956年,商务印书馆接过出版《新华字典》的重任,在这60多年间,为了这部辞书精品,几代商务人薪火相传,与编撰修订的专家团队一起,始终以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态度,精心呵护着《新华字典》的品牌,先后推动和组织修订10余次,从图书内容到产品形式,让《新华字典》常修常新,努力使每一版都能及时体现语言规范和时代发展,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商务印书馆不仅保证了《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品牌辞书的修订工作,还推出了《古音汇纂》《全球华语大词典》《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新时代俄汉详解大词典》,以及“18种小语种汉外分类词典系列”等重点产品,形成适合各领域、各层次读者需求的品牌工具书集群。顾青说:“《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是具有国家文化‘基石’性质的语言文化工具书,每个中国家庭可能都用过、读过。应该说《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是老百姓与学术界、出版界共同打造的一个国家的文化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商务印书馆是在维护、在守护这个国家的文化工程,我们有责任把它做好,不能让它受到任何的损害。”
常修常新,与时俱进反映语言变化。“一本辞书只有经过‘老君炉炼丹’般不断修订才有可能成为精品之典”。赓续传统、薪火相传,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和社会,是辞书修订者的使命和职责所在,也是商务印书馆百年来一直秉持的理念。
商务工具书的一大特点是与时俱进。很多读者不理解工具书为什么要不断修订、推出新版本,认为不同版本“看上去大同小异”。其实不然,对此顾青解释说:“《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之所以需要不断修订,主要是因为语言在不断发展变化,而工具书要反映语言的变化,就必须与时俱进。”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五年需“小修”,十年需“大修”,否则很多新词、新意在字典里就可能查不到。2020年修订出版的《新华字典》(第12版)增添新词达100多个,如“初心”“粉丝”“截屏”“二维码”“点赞”等;增补了50个字词新义新用法,包括“卖萌”“拼车”等。商务工具书的另一特点是严谨专业。比如《新华字典》(第12版)收单字1.3万多个,但汉字大约有10万个以上的字型,为什么只收这1.3万字呢?顾青告诉记者:“通过在语料库中对日常用字频率进行科学的统计和分析,遴选出使用频率较高的字,避免出现读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想要查询却找不到,最终对阅读理解过程产生影响的情况。可以说,字典里每个字、每个词的选择,都经过专家、学者、编辑至少数十次的反复研究与斟酌,充分考虑到学术研究的需要、语言规范的需要、大众使用的需要。”
严格编辑制度,坚守高质量出版底线。商务的工具书出版有一套严谨的编辑制度。重点工具书编辑工作都是由“大咖”领衔,编辑全程介入每个细节,此后的排版、校对、印制等全部环节都配备馆内“精兵强将”,并严格按照工具书编、校、排、印制度落实每一项工作,以严谨的执行力保证出版质量。成熟的制度和人才体系是打造精品的必备条件。顾青谈道:“工具书是国家文化基石,容不得任何差错。这个理念已经深刻植入每名商务员工的内心。”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制度保障和人才队伍,才保证了商务的工具书能够长盛不衰。
十年砥砺赓续学术文脉
在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书店内,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彩虹墙”,这就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她代表着“迄今为止人类已经达到过的精神世界”,是商务印书馆的镇馆之宝。商务印书馆被读者誉为 “学术出版重镇”,“汉译学术名著”即是其中代表。
“汉译”系列扩容升级,强化学术出版龙头地位。1981年,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商务印书馆决定出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时任商务总经理的陈原先生在丛书发刊词中写道:“通过这些著作,人们有可能接触到迄今为止人类已经达到过的精神世界”。40余年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不断扩容升级,至今已逾40年,规模达到20辑、近900种。尤其是近年来,“汉译名著”的出版速度明显加快,2012~2022年,已累计出版8辑近400种。据顾青透露,“十四五”期间,“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将规划至第22辑、1000种,涵盖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语言学、文学艺术理论等学科。
10年来,商务不仅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扩容,还新辟了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分别聚焦系统梳理中华学术百年发展脉络、整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学者的原创名著,形成收录古今中外经典名著、涵盖原创和引进两个出版类型的出版品牌集群。顾青说:“组织编辑出版中外经典学术著作,商务有自己的眼光,有自己的能力,更是商务人长期努力的方向。”
“日新文库”全新起航,力求打破学科界限。8月20日,商务印书馆举办“日新文库”第一辑新书发布会暨第二辑专家论证会,此举也标志着商务的精品学术著作出版矩阵再添力作,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中华现代学术名著”“文化辑要”等学术丛书一脉相承。记者了解到,“日新文库”是商务印书馆于2021年启动的重点学术出版项目,首重创新、最重专精、尤重开放是其特色,主要出版45岁及以下的中国学者及海外华人学者的优秀成果,第一辑出版新书共计6种,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学科。
顾青谈道:“ ‘日新文库’的出版,既是当今时代变局的要求,也是继承并发扬商务前贤精神的结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学术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民族复兴之关键期,中国学界尤其是青年新锐对民族复兴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花甲重开的商务,以引领学术为己任,以海纳新知求变革,初心不改,百岁新步,出版一套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丛书,顺应了历史潮流。”
五年规划发力融合出版
回首过往,195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任务被确定为“以翻译外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著作为主,并出版中外文的语文辞书”。此后50余年,商务始终以此方向为指引,不断挖掘选题。
放眼未来,“十四五”期间,商务将赓续学术文脉,在出版更多精品力作的基础上,继续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进一步发力融合出版。
紧抓融媒体机遇实现“造血”,打造自有知识服务平台。移动互联时代,融媒体辞书出版成为市场需要,商务印书馆因势而上,已经打造了《新华字典》APP、《现代汉语词典》APP、《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APP、“百种精品工具书数据库”、“《东方杂志》全文检索数据库”等多种融媒体产品。2020年初,商务印书馆语言资源知识服务平台“涵芬APP”正式上线。该平台不仅聚合了《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中国艺术百科辞典》等24部精品汉语辞书,还开发了专门服务中小学生学习的阅读栏目,实现智能化一站式词语查考及自主学习。这是国内首个基于权威工具书开发的语言学习服务平台。
科技赋能,解决出版流程痛点。作为勇于尝试新技术的探索者,商务致力于通过数字赋能、科技赋能,以产业数字化解决出版流程中的痛点。比如,商务每年出版大量翻译类图书,目前机器翻译技术发展很快,商务正在开展针对学术领域机器翻译的技术探索,尝试将原本需要3~5年的翻译周期缩短到3~5个月,以期提升生产效率。此外,商务还将探索行业校对软件、正版防伪溯源系统等方面的技术。
瞄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持续探索。顾青表示:“在传统出版领域,商务走的是精品发展道路,但这条路如何在数字领域、融合发展领域找到自己的落脚点,能够可持续发展呢?我们现在正处于探索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十四五”期间,商务将继续按照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方向前行,一方面将商务的优质内容不断进行数字化改造,形成数字化产品;另一方面将搭建两个语言知识服务平台,一是基于英语和外语的语言知识服务平台,二是基于中文提供精准知识服务的语言服务平台。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对于现代出版业而言,125年是一段不短的时间,但对于正焕发勃勃生机的商务而言,这是一个新的起点。顾青说:“我们的编辑中年轻面孔很多,商务未来的工作也是年轻人的事业。每一本新书都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商务将在不断出版新书的过程中,保持青春昂扬、生机勃发的态势。”
走过125年出版路的商务,再回首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