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华(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
一口气读完徐德霞老师的长篇儿童散文《我是一棵小草》,脑海中涌上的第一句话是:“姜还是老的辣!”此话怎讲?徐德霞老师年轻时以儿童文学作家身份出道,此后数十年,却选择为他人作嫁衣裳,把自己的青春、芳华、才情都献给了少儿出版。作为《儿童文学》曾经的掌门人,可以说如今活跃于儿童文坛的很多作家都是她看着长大的。如今,这位赫赫有名的出版人一如她过往的低调、内敛,悄无声息地就拿出了一部叫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我是一棵小草》接续了儿童文学现实主义写作传统中坚实的写实功底,以这几年已经鲜见的那种寥寥数语,甚至只用一个动词就把人物活灵活现表现出来的功力,赋予了这部作品鲜活的艺术面貌。如同草叶尖儿上的露珠一样的,那些流动的、透明的、朴实的而又不乏泼辣的文字,活泼泼地写活了一个乡村女孩子的成长史。这个女孩子不是生于北欧的长袜子皮皮,而是来自中国北方农村的地地道道的中国女孩子,有着野草一样葱绿蓬勃的生命力。
这部作品的语言特别接地气,生动、传神、简短、精准,有着脆生生的质地。比如写父辈们关于种地的刻在骨子里的深情:“盆一棵,碗一棵,草帽下边还得种两棵。”写爸爸给葡萄秧施肥原因是:“葡萄秧馋,得多施肥才能长。”一个“馋”字如同“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只用一字而境界全出。类似的神来之笔在这部篇幅不长的作品中可说是俯拾皆是。这也能看出作者是个有心人,这些来自乡土的原汁原味的语言,历经几十年的岁月,依旧热气腾腾的,一方面凸显出作者超群的记忆力和还原历史细节的能力,一方面也显示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如若不是日夜在心,这些乡土乡音,又怎能清晰如昨,历历如初?
确实,当作者自比为一棵小草的时候,这部作品就是她唱给故乡、唱给亲人的一曲深情的歌谣,是捧出一瓣心香、感恩故乡亲人春晖般的恩泽。这让人想起冰心先生说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部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浓郁的爱意。这个“爱”是乡野之家的“爱”,是来自整日在田间劳作的父母、姐妹、亲人的爱,他们有着对读书人的朴素的崇敬之心,他们的爱体现在父亲为“我”订一份《中国少年报》,体现在姐姐们一定要“我”好好读书,也体现在姐妹们千辛万苦带“我”去看大海,在“我”走不动的时候,姐姐们轮流着背“我”。亲情是“我”从一个海边的小村子走向北京,成为著名作家、出版家的最有力的支点之一。
这部作品也像萧红的《呼兰河传》一样,写到了“园子”,这是一个属于童年的乐园,作者写出了自然万物对于儿童内心的滋养与抚慰。所以这棵“小草”,它的心始终是沐浴着阳光的,尽管物质生活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相当艰辛,但是园子里的葡萄架、南瓜秧,田野里的高粱、棉花,向日葵上的大螳螂,还有牵牛、屎壳郎、蜻蜓、大蛾子……都是小女孩“我”的童年好玩伴。作者说:“我的童年记忆里满心满眼都是绿色。”“我”与大自然之间建立的亲密的联接,显然是支撑“我”顺利成长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支点。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作者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先生都是河北乐亭人。所以,一种红色基因,一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胸襟与情怀,从小就在“我”的内心种下了种子。在作品中,作者娓娓讲述了“我”和同学们一起去李大钊先生故乡乐亭县大黑坨村缅怀先烈的往事。这些来自于历史、来自于生活的教诲,来自于先辈的身先示范,以及“我”在那个不太容易获得书籍的时代和环境中却幸运地始终没有间断阅读,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对于祖国对于人类的“大爱”。
爱亲人,爱家乡,爱自然,爱祖国,爱人类,爱阅读……正是无数的“爱”成为撬动命运杠杆的牢固支点,让一个懵懂的乡村女孩从一个小小的村子走向了辽阔的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