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沈承玲(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主任) 孙鲁淼(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辑、副编审)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目前主要开发的童书类型是“儿童文学+中医教育”普及类出版物。迄今为止,共出版近50个品种,2023年还会有15个品种上市。《中医里的“为什么”》(全4册)仅上市1周,2000套就销售一空,目前累计销售7000套。《我不要生病》(全5册),累计销售近8000套,《孩子们应该知道的66个中医启蒙小知识》(全2册),累计销售近6000套。
在选品方面,我们本着三个原则:第一,专家要能驾驭、创作优秀的故事。第二,来稿要做到精准定位,投放到儿童绘本、儿童读物、青少年读物三个板块之中,不揠苗助长。第三,注重男女孩理解方式的不同,更有倾向性地做策划,必要的时候选题也可以“有性别”。
选题标准只有一个:给孩子做好看的书。《我不要戴眼镜》出版半年之后,有一条非常“耀眼”的差评,读者的大概意思是:“这本书太贵了,没有几页。不值当,很生气。”但几天后该读者又追加了评论,大意是:“结论下早了,错怪了这本书,自己的孩子天天翻,非常喜欢,而且书的最后有教父母如何给孩子做眼部按摩的增值服务,不错不错。”还补评了满满的五星。这件事给我很深的印象。《我不要戴眼镜》主要面向0~3岁的孩子,这个阶段最喜欢看重复的东西,做重复的事,所以策划时紧抓孩子的阶段特征,反复使用相似的画面和相似的话语,来加深想要传递给孩子的“知识点”。家长作为成年人,更喜欢变化的事物,更希望孩子了解不同的内容,也更“务实”,所以才会产生与孩子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
出版社策划《中医里的“为什么”》《写给孩子们的针灸知识启蒙书》推广时主要围绕社群为读者提供后续服务,如音频课程、粉丝答疑、邀请新用户等,读者黏度很高。出版社策划《世间草木皆有故事》《孩子们应该知道的66个中医启蒙小知识》推广时则利用重庆、湖北本身有较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结合中医药院校支持科青少年科普基地建设,举办线上线下多种活动,与读者产生了良好的循环互动。
从2018年开始,我们采取曲线迂回的方式,利用出版社的品牌优势和编辑深入一线吃苦耐劳的能力,点对点做地毯式的推广,不放过任何一场线上、线下的公益讲座,采取在“孩子心中种种子”的办法。事实证明我们“务实”“坚持卖一本就赚一本钱”的思路是对的,渠道要亲手一砖一瓦建起来才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有时断货并不着急去加印,时不时“饿一饿”市场,找到自己的节奏。等到再次投放产品时,读者期待已久,销售效果更好。将来会拿出一部分已经非常成熟的产品进行大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