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性”与“共同体”:多学科视域下的进化史歌

关键词 进化史 科普 哲思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2022年12月30日 姚利芬

《进化史诗16讲》冯伟民著/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2年3月版/68.00元 ISBN:9787572110993

  ○姚利芬

  冯伟民先生的《进化史诗16讲》讲述了生命诞生40亿年来,地球演化历程中诸如动物起源、寒武纪大爆发、大灭绝、绝境兴起的哺乳类等16个重要节点,系统讲解了地质历史中特定时代的生物风貌与环境之间的深奥关系,尤其凸显了中国古生物研究的成果。作者通过这些关键的节点将进化史连缀起来,演绎了一曲恢弘壮观的生命演化史歌。该书甫一出版即获读者好评,入选2022年3月“中国好书”。

  《进化史诗16讲》的叙述基于海量的科研资料,是科学家作科普的典范。其视点立足中国,放眼全球,具有较强的“在地性”。作者通过古生物学、地质学、生态学、生物学、遗传学、动物学、哺乳动物学、昆虫学和植物学的视角发现和追溯生命史,提供了大量世界古生物特别是中国的古生物新发现,讲述了一个个中国化石故事,反映了我国古生物学各分支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成果。作者在第5讲《有颌了》中提到,2009年,我国科学家在潇湘脊椎动物群发现了梦幻鬼鱼,称“这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有颌鱼类化石”。读者看到地球46亿年在中国留下的地层“书卷”时,大抵会感念于古生物学家餐风沐雨、进行科学探索的艰辛。

  丰沃资料的土壤,可以使其从历史的维度生出科技之思。《进化史诗16讲》在讲述过程中并非直接就某一问题给出结论,而是翔实地展现科学求证的艰难过程,包括不同观点的争辩,由此,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浩荡的宏观进化图谱。16讲既相互独立,又可联缀成一部进化史来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地球系统的演替。当全球环境或生物发生重大变化时,地球系统的演替就会发生。地球系统的演替或可驱动物种进化所处的生态舞台重组生态系统,就此埋下长期的进化轨迹。如作者所言,“白垩纪末如果非鸟恐龙不灭绝,哺乳动物就很难得到发展,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人类更没有可能成为地球的主宰”。尽管大灭绝导致的结果一时凄凉残酷,但生命是在逆境的熔炉中锻造出来的,它们巧妙地借用一线生机来发展自己。可贵的是,我们不仅在书中看到科学理性的灵光,还可以窥得哲思之妙。例如,作者认为,演化的奇妙在于,能渡过灾难性事件的往往是那些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小不点,“高大威猛的恐龙走向末日,娇小如老鼠的哺乳动物则生存下来,成为后来新生代的王者”,这与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异曲同工,刚则易折,柔则长存。

  该书值得圈点的还有文字之外的图片等辅配资料。这些图片既有资料照片、漫画、数据展示,也有艺术复原图。这些图片不仅在视觉上吸引人,而且能够有效地传达形态学信息。这些古生物艺术绘图,将复杂的、枯燥的、大众不容易领会的古生物研究成果,以一种直观完整的形式呈现出来,弥合了科学、艺术与大众认知之间的鸿沟。该书的辅文除了“写在前面的话”“尾语”之外,还有书后的“名词解释”“参考文献”和折叠式的“国际年代地层表”。它们与16幅地球生命场景共同拼接成一幅进化壁画。 

  冯伟民先生在《进化史诗16讲》中演奏了一曲气势磅礴的进化史歌,时而跃升,激进地一路狂奔;时而静默,为下一次的勃发积蓄原力,带领读者从生命的起源到各个时代。书中每章集中于一个主题(恐龙、哺乳动物进化等),讲述了进化过程、灭绝现象、重要形态学发展以及地质对生物的影响。其传达的意识与法国思想家莫兰和凯恩遥相应和:对地球统一性的意识、对生物圈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意识、对人类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意识……作为古老家族成员的后来者——人类,或许无法预测我们最终的命运,但却能从地球生物深刻的历史教训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对地球这一共同体强烈的归属感,有助于我们做出“下一步要去哪里”的抉择,这恰恰是该书向读者发出的终极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