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化学类引进版图书策划出版技巧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2024年09月20日

  ■韩霄翠

  对于材料化学类图书,引进版图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丰富了图书种类和内容,为科研技术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思考方向。尤其是我国科研起步相对较晚,基础理论方面的图书相对较少,引进版图书提供了很好的补充。当然,引进版图书因为其本身的属性,也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翻译质量问题、政治隐患问题等。本文结合笔者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以材料化学类图书为例,分享策划出版优质引进版图书的一些技巧。

  选题挖掘

  材料化学领域的引进版图书一般分为基础理论类、学术前沿类。选题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

  国外出版商的新书推荐。国外出版商一般会定期给国内合作较多的出版社或编辑发送新书书目。

  国际书展的展示。如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等。

  专业论坛或网站上专家的推荐。科技类图书有比较强的专业性,尤其是基础理论和经典图书,领域专家对国际上相关图书都比较熟悉,在一些专业论坛或网站上会有科研领域工作者推荐相关图书。

  编辑日常积累。编辑在日常工作中,针对自己的出版领域,多检索一些大型出版商(比如威立、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的网站、亚马逊官网上的相关图书。另外,平时调研工作中多关注国外经典图书,对于出版时间较早的图书,关注再版情况,一旦有新版出版,及时沟通版权。

  译者遴选

  选择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译者。科技类图书对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要求很高。因此,译者一定是专业学者。而且,对于有一定深度的著作,有条件的话,还要选取相关领域学术水平较高的译者。

  选择语言功底优秀的作者。化学材料类引进版图书的原著通常为英语,因此译者要精通英语。而且科技文献,有其固定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这就要求翻译后的作品,不仅要语法正确、表达流畅,而且要符合科技语言的表达习惯,能将原著中的知识、原理准确地传达给汉语读者。

  选择能保证翻译进度的译者。对于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他们的工作安排都比较饱和,完稿时间一定要明确。一般与版权方签订的版权合同有效期较短(一般为5年)。要想在合同有效期内完成翻译和出版工作,需要严格把控进度。因此在组稿阶段,一定要和译者强调进度,避免出现版权合同有限期内作品未完成的情况。

  优先选择与原著作者有合作或有一定联系的人。对于一本引进版专著,想要找到合适的译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编辑可以从自己的作者资源库中寻找,可以通过认识的作者推荐,也可以直接向相关领域的科研(技术)人员约稿。从笔者经验看,筛选国内与原著作者合作或有一定联系的人,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途径。全球化的推动使得国际科研合作越来越多,国内学者出国留学、交流的也越来越多。另外随着我国科技发展,我国研究人员在国际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国外顶级科学家合作的也越来越多。引进国外著作时,若由与原著作者有一定联系的人承担翻译工作,一方面译者更熟悉该领域研究,保证翻译质量,另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更尽责。比如笔者策划出版的《有机涂料科学和技术(原著第四版)》《网格化学导论:金属有机框架和共价有机框架》《电化学阻抗谱》《混凝土外加剂科学与技术》,译者均与原著作者有一定联系,或是故交好友,或是师生关系,或是合作者。《燃料电池:事实与数据》则是由原著作者之一直接承担翻译工作。

  质量把控

  时刻保持政治敏锐性。科技类图书同样存在政治问题,尤其是引进版权图书。比如,图、表中呈现数据时,台湾、香港单列,甚至与中国并列;一些涉及资源(产量)分布的地图,对我国边界线呈现不正确。

  出版流程各阶段严把质量关。引进版权类图书要想保证质量,必须建立严格的翻译质量控制体系。除履行正常的三审、三校制度外,引进版图书由于其特殊性,又有一些格外需要关注的方面。

  在确定译者阶段,一定要让译者提供部分翻译样稿,编辑进行质量审查,评估译者能否完成相应著作的翻译。进入实质翻译阶段后,编辑需对引进著作的翻译要点、格式体例、名词术语等与译者进行协商。初审阶段,编辑按照初审规范认真审稿,对于多人参与翻译的稿件,应每章抽查部分稿件,以明确整本著作的翻译质量。必要时,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翻译稿进行审校,确保专业内容的准确。

  精准营销

  材料化学类图书专业性强、目标读者明确,非常适合精准营销。而且引进版图书一般内容价值较高,只要选择合适的途径触达目标受众,往往能取得不错的营销效果。另外因为读者圈子集中,也非常容易形成口碑传播。笔者策划的《有机涂料科学和技术(原著第四版)》,通过译者团队的宣传,加上合适的营销策略,通过微信公众号推广,上线24小时即实现零售实洋12.24万的销售成绩。《混凝土外加剂科学与技术》,利用新书出版时机,召开线上学术会议,同时进行新书发布。会议邀请原著作者进行学术报告,取得了不错的推广效果。

  引进版图书需要编辑在选题策划、翻译、出版、营销等各环节精心运作。在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深入,引进版图书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探索创新,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