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洽闻先识字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2024年09月20日

  《博物馆里的生僻字》刘斌主编 刘佳君著/浙江摄影出版社2024年3月版/39.80元

  ISBN:9787551445603

  关键词 博物馆 生僻字 透物见史

  ○薛 冰

  2024年,南京博物院的一个特展“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轰动全国,门票预约须提前两周,进了展厅还得排长队。盛况就不细说了,只说这个“藏”是多音字,“收藏”与“宝藏”,又都与博物馆相关。当然读过《赤壁赋》的人,会知道这是佛家语,意为无穷无尽的宝藏。

  这个还是常用字。我们逛博物馆时,更容易遇到已经退出日常生活的生僻字。看到一件前所未见的展品,不认识并不奇怪,问题是说明牌上的字往往认不全,或者看了注音知道怎么读,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收获新知的欣喜,便不免要打折扣。有些生僻字,在博物馆里出现的概率还相当大,比如古代器物的名称,若没有专业解说,就只能囫囵吞枣了。

  所以,浙江摄影出版社推出的“书架上的博物馆”丛书,我一眼就看中了这本《博物馆里的生僻字》。著者刘佳君挑选的16个字,是古代食器、水器/酒器、乐器的名称,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属于生僻字,在博物馆里却又是常用字,就像面熟却叫不出名字的邻居。她在《序》中写道:“世界上通行的文字中,表音文字占据绝大多数,汉字是唯一一种尚在日常交际中被广泛使用的表意文字。相比表音文字,表意文字往往蕴含着更加丰富的信息。陈寅恪先生曾说:‘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就是作一部文化史。’”著者为每一个字撰写的“文化史”,包含四个层面。首先是这个字的“古文怎么写”,从甲骨文、金文中出现的象形字,到《说文解字》《尔雅》等早期字书中的诠释,对字形变化、字义发展做出准确解读。其次是“字源于物”,分析该字得名缘由及其所称器物的形制,并配以不同阶段、不同材质的器物照片和分解示意图,使读者一目了然。第三是“透物见史”,讲述此器物的功能与相关史事,展示这个字所承载的习俗制度、文化传统。最后是“一字一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此类器物中的一件代表性文物。按著者的说法,是“由字及物,循物见史,以史鉴今。见字、见物、见人,见灿若星辰的中华文明,更见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古人言“博物洽闻,通达古今”,识字、辨物正是不可或缺的基础。

  良渚博物院院长徐天进在该套丛书的推荐语中说:“要读懂博物馆,得先从‘识字’开始。‘书架上的博物馆’丛书就是这样一套帮助大家读懂博物馆的导览读本。” 这套书中类似工具书的还有《古钱币上的汉字》《铜镜里的动物》,而具体介绍某一博物馆或文物的也有《三星堆之谜》《藏在清明上河图中的秘密》。

  主编刘斌是资深文博专家,他在为这套书作的总序《讲述文物故事 赓续历史文脉》中说道,随着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免费开放,展览内容精彩升级,展陈方式更加亲民,博物馆成为广大民众节假日出行、旅游观光的热点,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但是由于时空的限制,大众能亲赴博物馆参观的仍在少数;而且由于一些藏品的唯一性,众多珍贵艺术品分散在不同的收藏机构,普通观众要想遍览这些文化艺术的精华几乎不可能。”所以浙江摄影出版社推出了这样一套“有图有真相、有趣有‘细料’的‘纸上博物馆’图书”。当然,“纸上博物馆”未必能替代博物馆,但完全可以成为博物馆的延伸,它能够激发人们去博物馆的愿望,又足以解决人们在博物馆里遇到的难题,这样的书确实多多益善。不仅生僻字的文章可以继续作,而且关于文物、艺术品的各种名物制度,也希望能有相关的图书解读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