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贵州名贤像传》凌惕安编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24年1月版/580.00元
ISBN:9787221179418
关键词 清代 贵州 名贤
○李 裴
文化发展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发展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收集整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夯实支撑文化的基础,是由一篇又一篇文章、一册又一册集子积淀而成,不是散乱的、而是系统的,不是碎片的、而是综合的,有大规律可循,有大规则统着。这是我翻阅《清代贵州名贤像传》想到的。这本《像传》由商务印书馆初版于1946年8月,贵州人民出版社2024年1月放大影印出版,由周湖越、王潇潇策划编辑。
历史疾风而过,岁月迷茫无踪,唯文字、文献、文化、文明留下人类历史长河中曾经的足迹。夯实文化支撑,筑基文明之路,这个认知和观念古已有之,尤以汉字有直观而深邃的表现。“十”“口”为“古”,代代延绵而不绝,又以“古”加持“文”而为“故”,由“文”的抓取、整理、调理、理顺,于是有了故事、典故,“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历史“发生”得太多、太繁、太杂、太瞬间,能够入“十”“口”,能够被“文”取之用之,以文字固化而形成生生不息的文化成果并与人的活动相互作用,这里面是有规律、有规则的,人们可能“日用而不知”,但这是一种属于人的活动的客观存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东方智慧的强大“生命力”。在我研学过的分析哲学、符号学里,我分明看到其学理背后的这种东方智慧的因素。
《清代贵州名贤像传》的编著者是凌惕安(1890-1950),深谙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道理,可以说,在其编著中,他应该是有一种“当时当地”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像传”即肖像加人物简介。这本像传的肖像结构工写并举、形神兼备、个性突出,人物简介能够翔实可靠,与凌惕安下的苦功夫、大功夫分不开,他“自弱冠起,遍访贵州名贤后裔,广收族谱遗像凡三十年,终于编成《清代贵州名贤像传》第一集。”举例来看,其中写到周起渭(字漁璜,一字載公,又号桐野),就长久不懈地下足了细功夫——“桐埜后人散居青岩,定番,广顺各地,各有先世藏蹟,余皆得观赏”。仅“皆得”,哪有容易的。凌惕安在编著中坚持“一字一句皆有来历,肖像皆有依据”,宁缺毋滥,“其无遗像可据者,未及编入”。
何以费心尽力编著《清代贵州名贤像传》,凌惕安有一个总的判断,这个判断并非“信口开河”,也不是“想当然”,而是来自他的见识、学识、博览和比较。像传《序》首即言:“黔自建省以来,名德硕彦接踵云兴。或以经济,或以勳业,或以学问,或以品概,固已彪炳当世,卓荦千秋矣。以与中州相较,未遑多让,孰谓黔瘠而无人哉。”见多识广,实践和理论的自洽而内心自足,使凌惕安在编著时,能够于人于事、于时于势充满足够的自信,故所选入《像传》中的48人,皆有可“传”之独到之处。即如贵州人民出版社影印版王尧礼在其《序》中的例举:“如吴中蕃的志节,周起渭的诗才,陈法的经学,杨芳的军功,丁宝桢的治绩,郑、莫二先生的学术诗文等皆是也。”
由此,可以看出,凌惕安选编录入人物是严格严谨的,录“谁”不录“谁”是深思熟虑的,并非“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至少,遗像和文献是可靠的,人品学品俱佳,对国家民族社会有贡献,其事迹、作为具有时代价值,编著“心里有杆秤”,其背后的坐标,应是从“三不朽”看过来的,入《像传》的人物,在立德立功立言,做人做事做学问上,必有其可圈可点之处。高尚的道德,不仅是自己对自己,还要教化一方;做出的业绩,要有利于国家和民众;传播思想观念于世,业已形成文字文章,有创立和传承文化的作为。
《邓之诚文史札记》里有一段话让人拍手叫好。其曰:“尝谓能就所思、所见、所闻者,笔而传之,不失其真,使人耐看,便是佳文。然非读书明理,有胸襟,有修养,不能有此手笔。今之误在人人欲为文人。”邓之诚(1887-1960)一生治学谨严,博闻强识,诲人不倦,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其言论,正如《左传》里所说的“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凌惕安是“有此手笔”的,不然,怎会有当时学政界名人以题写书名来“站台”。题写书名者共两位:一位是历任贵州学政、教育总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的傅增湘(1872-1949);一位是联合国“世界百年文化学术伟人”荣誉称号获得者吴稚晖(1865-1953)。
手里正在读《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一书,作者冈田武彦(1908-2004)于1977年开始写作,完成于2002年,他耗尽四分之一世纪时间心血,完成了作为“阳明精神的虔诚践行者”的使命,“等到2005年10月此书最后一卷出版时,冈田先生已仙逝”。通览此书,不说其他,仅是做资料的严谨周全细密确凿的扎实功夫,已让人不得不“手动点赞”。不管眼前历史时代风云如何变幻,文化中流砥柱的学人啊,敬佩之外还是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