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祥宋山小祠堂 晋见图

《石上千秋:汉画像石中的衣食住行》张从军著/齐鲁书社2024年7月版/88.00元
ISBN:9787533349158
关键词 汉画像石 汉代历史 生活文化
○刘晓峰
汉代是说不完的汉代。汉字,汉族,汉语,汉代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太大的影响。可是你具体了解汉代吗?衣食住行是我们和世界最基本的关联点。可是你了解汉代人的衣食住行吗?张从军著《石上千秋:汉画像石中的衣食住行》(以下简称《石上千秋》),是一部特殊的著作。这本书以图读史,由史证图,透过对画像石的解读,把遥远的汉代人的生活世界重现在我们面前。
我与《石上千秋》作者从军先生定交20多年,学问上一直多得他指教。他是我朋友中对山东文物典故最熟悉的人。举凡山川地理、典章文物以及人文制度之沿革,从军先生无不如数家珍。从军先生善饮,饮后高论常有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之妙,间或清想跳脱飞思千里,则如深山悬泉水声腾踏。尝思山东承古齐鲁两国文脉,睹从军先生为人之通达,胸怀之开阔,言语举止知取能舍,其盖古齐人之风耶欤。
认识从军先生时,他已经是汉画像石研究方面的专家。得山东地缘优势,他从上世纪70年代很早就接触画像石,并开始从民俗角度理解画像石中的汉代世界。上世纪90年代在日本从事研究期间,受到了林已奈夫、曾布川宽等日本学者的学术熏染,对画像石的研究又深入了一个层次。在画像石研究领域,本世纪初他就先后出版过《汉画像石》(2002)、《黄河下游的汉画像石艺术》(2004)。通观从军先生的汉画像石研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生活视角理解画像石中的古代世界。在从军先生看来,汉画像石是汉代墓葬艺术,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目的是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得安全幸福,能够早日升仙。和编写庙堂典章历史的史迁班固不同,画像石的作者都是下层工匠,但“他们也生活在汉代,他们或许不识字,也不会书写,但他们会以图画的形式,记录和描绘着汉代的形象”。
《石上千秋》着力还原的,就是这些工匠手中用图像记录描绘下来的“汉代的形象”。汉画像石内容非常驳杂,牵涉到宗教、信仰、习俗、历史传说等等多个领域。但这些画像石都出于汉代工匠们之手,即便是画中的历史传说,也是汉代的工匠们头脑中的历史传说,因此毫无疑问也是“汉代历史的记录”。
从军先生这部从衣食住行角度整理出来的“汉代历史的记录”,最宝贵的是书中对于汉画像石作品很多细节的解读和分析。以《进贤冠》一节为例。我们知道进贤冠是汉代文人常戴的帽子。但我们读汉代典籍,只能想象公侯三梁、两千石与博士二梁、博士以下一梁的汉代进贤冠是一种帽子,却不知道究竟这进贤冠是什么样子。《石上千秋》的作者则用15幅画像石和对图像细致的分析文字把汉代的进贤冠、汉代人如何佩戴进贤冠成功地展示给了我们。作者善于结合图像分析细节。例如这幅晋见图(见上图),注意图中冠是放在地上的,作者告诉我们这表现的是古人免冠晋见的礼节。从画像石中一个个我们平时很可能一眼轻轻滑过的细节里,解读出古人生活的世界,这就是作者的功力所在。这样的解读与汉画像石的图像插图一一对应地藏在书中一段段文字里,像一个个珍宝等待读者的眼睛发现。这也是该书的魅力所在。
老骥伏枥说汉画,捧读从军先生古稀之年出版的这本《石上千秋》,感慨系之。人是文化的产物。我们每个人降生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被这社会文化背景所教化,最后成为其一员。中国古代的生活文化有丰富的传承。《墨子·公孟篇》载:“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晋文公大布之衣,拜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缝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这些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如百川入海汇融于汉代,最后浇筑成了汉代生活文化的基础。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是日常也是文化,是维系民族文化心理一支重要力量,最有力地增加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汉代作为我们社会最深层的文化背景,千百年来一直形塑着我们民族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民族心理认同。从这一意义上,从军先生以小见大缘波讨源,透过汉画像石中的图像展示汉代历史、汉代民俗和汉代人的生活方式,对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正可谓意义重大,厥功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