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资源与服务亟待多维创新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2025年05月30日

  王朝霞

  成海蛟

  朱长兴

  ■王朝霞(洛阳朝霞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编辑)

  成海蛟(武汉天成贵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朱长兴(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数字教材服务平台项目负责人)

  在产品研发、营销推广、融合出版等方面,您所在机构主要推动了哪些创新性探索?

  王朝霞:朝霞文化确实做了很多创新尝试。以这两年推出的活页产品为例,朝霞文化是活页教辅图书品类的开创者,把图书封面去掉,让页面最大限度承载对用户有用的内容,化繁为简。这一创新在行业内引起了不小轰动,因为它不仅去除了封面,还大幅降低价格,打破教辅图书越做越厚、越做越贵的趋势,让利给用户,让教辅图书回归本质,而这正是朝霞文化做产品的价值观——品质优良,价格公道。

  这一创新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很困难,因为真正的高性价比不是简单的低价,而是如何提升产品性能、品质和用户体验,所以朝霞文化不惜成本选用比行业常规更厚的 80 克纸张,同时反复打磨产品的每一个细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产品一上市就受到用户欢迎,复购率很高。用户的支持也给了团队很大信心,说明朝霞文化用心做好书的理念得到了用户认可。

  成海蛟:天成贵龙在线上渠道全力打造吾课网教育资源平台,提供教育多功能集合服务阵地,覆盖课件、音频、动画等内容,推出“状元成才路慕课堂”,将教育内容从“静态”拓展到“动态”,服务超300万师生;线下主攻K12同步教育图书产品,服务近1000万读者。天成贵龙逐步引进AI、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推动企业数智化发展,在校对等环节运用AI技术与人工操作协同作业,初步实现“AI+岗位”的职业化改造。在提升创新能力方面,天成贵龙以“人才、文化、技术”为切入点:一是建立“送出去+请进来”的人才机制,选拔潜力员工外派培训,引入行业专家强化员工专业能力;二是通过生日会、节日关怀等活动构建人文关怀机制,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凝聚人才激发创新干劲;三是技术赋能创新,加速转型升级,将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AI等前沿技术普及至每一位员工,在企业内部营造“敢想敢试”的创新氛围。创新无穷尽,信息革命加速技术迭代,要持续保持技术敏感度,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加强业内技术交流与资源整合,促进新型的深度合作。

  朱长兴:过去一年,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积极贯彻集团数智融合“五化”战略要求,在编校智能化、出版数字化、营销网络化、数据资产化、管理智慧化方面拓契机、谋发展。随着时代发展,出版融合项目的互联网属性越来越凸显,出版业应当把互联网产品思维运用到出版融合创新发展中。出版业不擅前沿技术,想“一步到位,做大做强”颇显力不从心,更应该一切从实际需求出发,从单体应用一步步走向平台化发展,开源、共享、免费、共赢必将成为数字教育产品的主要特征。2024年,公司与山东友谊出版社联合打造“鲁版小英数字平台”,在前期推广采取免费方式,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在探索中发现,要做好出版融合工作,需要做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可以从三个“区分开发”着手:一要把技术研发创新和技术应用创新区分开来,出版行业更应该在技术应用创新方面做出“革命性突破”。二要把出版融合创新和出版创新融合区分开来。前者着眼跨界创新融合,整合资源;后者锚定出版,通过技术提升出版物内容价值与服务。三要把项目的定位、级别区分开来,明确数字化项目定位,厘清各层级“一把手”责任主体。

  您认为教育服务行业的潜力空间有哪些? 2025年贵单位的创新重点是什么?

  王朝霞:朝霞文化内部也经常研判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未来的空间非常大。中国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但是教辅图书的变化却很小,我们坚信其中有很大变革机遇,高性价比的活页图书就是一次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这还不够,我们还想做得更多,带动行业提升图书品质与用户体验。现在很多电商品虽然卖得很多,但是使用效果并不达预期,这其实是对用户的伤害。我们希望以微薄之力,做行业的品质表率。这也符合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

  成海蛟:尽管时代和技术在不断进步和变革,但教育服务行业的大趋势并无太大变化。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自身的思维模式和发展模式要与时俱进,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个人和团队动力,借助技术力量打造具有独特优势的个性化产品,更好服务受众。

  教育出版行业值得持续深耕,重点在于机构要结合自身产品现状形成合力、驱动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在现阶段的教育图书市场,市场分化与垂直细分机会并存;技术重构行业生态,AI技术渗透消费核心场景;数据驱动精细化运营,精准捕捉消费者需求,通过大数据分析描绘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大背景下,天成贵龙会不断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通过构建资源融通与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加强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将AI技术与业务场景进一步融合,从“落地期”逐步过渡至“创新期”,更好地为企业发展赋能;提前布局智能应用领域,致力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文化产品深度融合,强化市场拓展,狠抓科技创新,提质增效稳步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朱长兴: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因材施教,往往会因为精力问题出现情绪崩溃——教师80%以上的精力用在了20%的学生身上。所以未来数字教育的发力重点应致力于“解放”教师,实现因材施教,解决个性化的教学需求。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要做到教育资源结构化、体系化、分层化、智能化的多维深度整合,针对不同的师生提供差异化的教与学精准解决方案。

  一线教学急需的“两类资源+一个服务”就是突破当前发展局限性的关键所在。一是基于数字教材这个基础性资源载体平台,实现数字教育资源的规模化整合;二是数字教育中间件服务资源的体系化建设,比如学科工具、教学工具、家校互动工具、虚拟现实工具以及各类AI工具等;“一个服务”指通过大数据挖掘、AI等围绕因材施教,根据师生差异化需求敏捷实现精准的创新解决方案的服务能力,让教师“拿来即用”,学生“学起来很爽”。未来,在出版融合发展浪潮中,谁更开放、更开源,懂得共享共赢,谁就会取得更大成功,谁就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