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阅读精神

关键词 全民阅读 书香 纪事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2025年05月30日

  《有书香的地方:中国全民阅读纪事》聂震宁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24年3月版/68.00元

  ISBN:9787574802360

  ○赵佩娟

  北宋年间,长期在书籍铺做雕版刻工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此前,摹印和拓印的方法早已存在,发明于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在社会中已十分流行。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是在雕版印刷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经验发明而来的,此后,为了适应大规模知识传播的需要,印刷术不断发展,木活字印刷、铜活字印刷、油印技术等纷纷产生。而在地球的另一边,德国人谷登堡在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400年后创建了铅活字印刷术,至此,现代印刷术的雏形终被奠定,大规模印本的时代即将到来。

  “古人为防止蠹鱼咬食书籍,遂于书中放置芸香草,用其散发的幽幽清香驱虫。……因书页常染上芸香草的香气,‘书香’之名便由此而得。”这是安徽教育出版社2024年出版的聂震宁先生的作品《有书香的地方:中国全民阅读纪事》中的一段关于“何为书香”的阐释。在大规模印本时代到来之前,书籍复制困难,因此古人对书籍尤为看重。鉴于此,一代代爱书人收集书、珍藏书,发展出了一套成熟的藏书理论。比如,在营建藏书处所时,藏书者要考虑防火、防潮、防虫、防盗四方面,其中防虫的办法正是《有书香的地方》一书中所提“书香”之由来。不管是为了藏书者本人研究学问的便利还是对族中子弟读书入仕的鼓励,藏书者珍藏书籍的最终目的是阅读。古人对书籍的珍爱,即源于对阅读的重视,这种爱书、重书的阅读精神自古代延续而来,至今阅读氛围虽有所弱化,但阅读精神始终保留于一部分人的心中。天南海北,城镇乡村,在一批批人的带领下,书香播撒至中国大地的角角落落。

  聂震宁先生以其几十年来从事出版业的实践经验,对书香中国作实录式记载。从城市书房到农家书屋,从民族地区阅读到青少年阅读,聂震宁先生的脚步遍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目光不仅聚焦于受到广泛关注的区域和群体,还延展至职工书屋、军营阅读、监狱阅读、残障群体。全书以宏阔的视野记述了近20年来中国人的阅读情况,以细腻的笔触书写了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书香故事,既有客观数据的全景呈现,又有现场探访的生动细节,读来令人感佩。

  当然,对于当前全民阅读热潮中出现的一些不容乐观的情况,作为一部全景式记录全民阅读的书籍,《有书香的地方》对此也作了探讨。全民阅读重在“全民”,大学生本应是阅读群体中的主力人群,但是书中就述及了大学生的阅读危机,同时明确指出,大学生的阅读危机也是社会阅读危机的一部分。我们的祖辈告诉我们“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自有千钟粟”,我们的前辈高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到了物质丰富的当代,我们的阅读氛围却淡化了。信息加速流动的时代,人们急于向前奔,在众声喧哗中发出更大的声响,在沉默中保持沉默。自由、多元的阅读开始被追忆,对书这个阅读载体珍之重之的情感似乎要回溯到几十年前。

  现在,在阅读的大道上有一批前行者,他们践行着中国人历来爱书、重书的阅读精神,将书香带到了更多地方。而建设书香中国的漫漫长路,需要更多人重拾阅读精神,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从而抵达更宽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