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渠竞帆
7月16日~19日,由中华出版促进会文化出版合作国际事务工作委员会主办的2025海外出版合作国际交流培训会在京举行,围绕选题策划、图书编辑与市场推广等话题展开研讨,中外出版人、高校师生分享了关于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最新实践与思考。
中国文学在俄罗斯受欢迎
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副博士伊莲娜与俄罗斯在校大学生分享了中国文学在俄罗斯的翻译出版情况,以及受欢迎的中国作家和作品。她在视频发言时表示,俄罗斯早在18世纪就开始翻译中国文化、哲学及文学类图书,这一过程与俄罗斯东方学的发展过程关系密切,此间翻译出版了大量中国古典作品。1953年以后,由于政治原因两国文化交流减少,但俄罗斯汉学家翻译中国文学、研究中国文化的步伐从未停止。进入21世纪,中俄两国不断深化全方位合作,各领域取得丰硕成果。2013年,中俄两国签署“中俄经典与现代文学作品互译出版项目”备忘录。截至2021年年底,中方已翻译出版俄罗斯文学56种,俄方翻译出版中国文学45种。2016年,45种中国文学作品中有5种进入“俄罗斯最受欢迎的10本中国畅销书”榜单。伊莲娜介绍,目前俄罗斯各大城市书店常常能看到中国文学作品俄文版上架,未来将有更多中国文学有声版在俄罗斯问世。俄罗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学好中文后入职出版社从事文学翻译工作。
谈到中国图书的翻译,伊莲娜表示,目前俄罗斯几乎每所大学都设有中文系,莫斯科国立大学、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喀山联邦大学等高校,以及东方文学出版社都对翻译出版中国文学兴趣浓厚。她建议中国出版机构与这些机构开展合作。
俄罗斯多位高校学生在视频发言中表示,他们对中国当代文学充满热情,既研究作家整体的创作特色,也深入分析具体作品的独特性。他们从阅读余华、苏童、莫言、韩少功、迟子建、张悦然等作家的作品开启了中国文学之旅,从中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以及中国家族和历史记忆的代际传递。他们希望也能投身翻译领域,为俄罗斯读者架起了解中国文学的桥梁。
俄罗斯汉语教师萨煊林介绍了中国童书在俄罗斯的翻译出版情况。中国童话很早以前就在俄罗斯翻译出版,《山海经》《神笔马良》《西游记》等经典作品至今仍不断再版,佛教寓言故事也屡屡被收入童话集。此外,中国网文和文化热潮正在吸引俄罗斯青少年阅读仙侠、武侠等中国网文和漫画,通过阅读这些充满神话和东方美学的作品获得快乐,还激发了学习汉语、探索中国文化的兴趣。他曾对童话故事《走出森林的小红帽》做文本解读,还向俄罗斯出版界推荐了展现传统戏曲之美的中篇小说《锦裳少年》。
“走出去”面临AI新机遇新挑战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乔卫兵分享了关于AI时代国际出版合作转型趋势的洞见。他认为,国际出版的传统模式受到信息不对称、文化冲突、成本高昂、资源分散及跨国合作效率低下等因素限制,同时也受到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与元宇宙技术的推动,国际出版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范式变革。这不仅重塑了内容生产与传播流程,还重新定义了全球知识共享的逻辑与伦理。传统以版权贸易为核心的“内容交易”模式,逐渐让位于技术驱动的“生态共建”体系。这意味着出版业不仅是知识的搬运工,而且成为跨文明对话的架构师。这一变革不仅是技术工具的更新,更是全球知识生产、传播与共享逻辑的根本性重构。技术驱动下的国际出版合作涉及资讯获取、选题遴选、定价策略、内容生成、价值分配等环节,正在从人工筛选向智能筛选、从人工决策向智能决策、从人工主导向人机协同、从线性合作向生态共生、从版权交易向数据确权、从产品交付向场景嵌入发生全方位的深刻转变。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以下简称“建工社”)版权经理刘文昕介绍了近年来该社在中日韩版权贸易方面的创新与突破。新冠疫情后建工社版权输出趋向精准,形式更加多样,但是存在因市场化分工不精细致使效率不高,对纸书以外其他形态产品版权开发不够等问题。除正常的版权引进、输出之外,建工社的国际合作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国外策划、中方组稿、国外出版发行向国内外共同策划、组稿及国内发行转变,未来将探索国内外同步发行的合作模式。建工社联合日韩出版界共同推出的“书·筑”书系,由日本建筑界泰斗桢文彦、韩国出版业领袖李起雄策划,日本书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担任评审委员长,中日韩三国顶级建筑师、平面设计师共同创作和设计装帧,历经4年打磨,该书系以中日韩英4种语言于2017年出版,近年来在多国举办巡展,获得美国“One Show国际创意奖”(即金铅笔奖)、全美班尼印刷奖、 纽约ADC优异奖等国际大奖。刘文昕表示,该书系除了邀请国外顶级作者创作和设计,还与顶级材料供应商、印刷商合作。在语言、地域、思维文化和人的差异,以及内容、设计环节合作都面临极大挑战。该社先后尝试上百种不同质地的纸张、近百种工序、多种印刷与装帧技术,充分展现了其在策划、编辑、设计、印制方面的综合能力,积累了与国外作者、设计师的合作经验,提升了印制水平,创新了策划组稿、装帧设计、印制技术和营销宣传等方式。
内容质量与市场营销同等重要
五洲传播出版社(以下简称“五洲社”)国际合作部主任杨雪介绍了该社中外互译出版合作的探索与实践。在阿语和西语市场,五洲社均是对外翻译出版传播中国图书的主力军之一:将刘震云、麦家、徐则臣、迟子建等中国知名作家及其作品介绍到阿拉伯世界,还策划“中国当代作家及作品海外推广”项目,出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震云、麦家等十几位著名作家的西文作品。五洲社参与中阿典籍互译出版工程、中科经典和当代文学作品互译出版项目、中沙经典和现当代文学作品互译出版项目和中古经典互译出版项目。为推进中外互译项目,五洲社构建全链条协作体系、组织协调专家机制,建立翻译、审读以及出版机制,同时积极开展线下宣传和That's books自有平台与海外主流媒体的线上推广。为推进外版图书本土化,该社跟进国内图书销量、海内外加印数据及读者反馈,并结合数字平台用户行为分析优化选题与推广策略,确保项目持续贴近市场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下简称“社科社”)国际合作与出版部版权经理张冰洁介绍了该社把好质量关、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经验。作为中国学术“走出去”的主力军,社科社一方面加强“一带一路”合作出版布局,另一方面打造“中社智库”,向世界传播中国高端智库声音。该社注重政治质量关、学术质量关、翻译质量关和编校质量关四关建设,加强译者和审稿专家队伍建设,对改写、翻译、审稿、编校等环节进行动态把关,让“走出去”的作品更符合受众阅读习惯、更具吸引力,以实现“走出去”图书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此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总编辑陈维昌分享了外宣精品图书选题策划的国际化思维。上慕(欧洲)版权代理有限公司CEO任蕾介绍了欧洲图书出版发行市场及中外书业资本合作等方面信息。中国青年出版总社(英国)国际出版传媒公司原总经理郭光介绍了该公司本土化经营及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实践经验。北京中外翻译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事业部主任黄林清围绕图书“走出去”中的人工智能翻译实践与局限进行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