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出版如何有效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2025年08月01日

  ■余江涛 王凤林 周 阳

  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在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乃至人类文明进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教出版源于高等教育发展,承载着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理应为教育强国建设献力。本文从竞争力、支撑力、服务力、创造力、传播力等几个方面探讨高教出版有效服务教育强国建设路径。

  落实出版导向,提升文化竞争力。文化竞争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内容,出版作为规范的知识文化生产方式和文化样态,应该为社会文化发展繁荣和竞争力提升作出应有贡献。当前高等教育取得飞速发展,教育规模、质量与竞争力空前提升,为高教出版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条件。高教出版发挥高等教育和大学师资优势、智力优势、学科专业优势、对外交流优势,打造了覆盖中国典籍、文化、历史、艺术、教育、科技等领域的精品力作,为推动文化出版产品“走出去”,特别是推动“一带一路”出版合作,打造“丝路书香”,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受到了广泛欢迎,充分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魅力与活力。这些成就与坚持贯彻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分不开的。要继续坚持正确出版导向、价值取向,打造更多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力作,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互鉴中,提升文化竞争力,进一步展现教育强国建设的文化张力与文化形象。​

  坚持四个面向,提升科技支撑力。出版是知识的再生产再创造与再传播。高教出版有知识技术密集的阵地优势,要发挥学术成果传播与交流的重要纽带作用,帮助高校研究成果、学术成果、实践成果,通过出版方式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知识、关键技术、重要标准的塑造与传播,实现知识跨校际、跨区域乃至跨国界流动。当前,科学知识的原创性、前瞻性、交叉性、融合性、应用性更加迫切,高教出版要进一步增强敏感性、专业性、主动性,要主动关注高校在各个领域的探索与突破,关注科学技术对生产与生活的日常应用,加强选题策划,让服务社会的科学技术广为传播,推进科技共享,提升整个社会科技水平与行业发展水平,提升社会文明素质,切实把出版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发挥科技支撑力,为教育强国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力量。

  坚持出版育人价值取向,提升人才培养服务力。高教出版不同于其他类型出版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要坚守出版育人初心,必须为高校立德树人、培养人才服务。要把服务人才培养的能力作为检验出版质量效益的重要标准。这方面高教出版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一是要加强高质量教材的组织编写与出版。教材是教与学的基本依据和核心载体,是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与规范指引。高教出版作为教材建设的“锻造者”,要深入了解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需求,组织高校名师、行业专家参与编写,将最新的理论理念、研究成果、技术方法融入教材之中,确保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与实用性,促进教研共进、教学相长,为教与学搭建桥梁,共同完成培育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的教学教育目标。二是高教出版机构也可以发挥场景资源优势,比如大学出版社开辟出版空间,组织师生参观阅览、读书评书、讲座交流活动,把高教出版的知识、技术、空间变成育人要素,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成就感责任感,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和人才培育质量,让师生珍爱书本、珍惜求知,共同营造乐学奋进、勤学致知的书香校园育人氛围。

  坚持融合发展方向,提升创造力和传播力。高教出版紧贴时代发展需求和学术前沿动态,要加强技术创新与形式变革,以更好地提供出版服务。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开发多样化的出版产品,如数字教材、在线课程、学术数据库等,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资源。要主动嵌入高校课程教学的升级改造,从出版生成的知识逻辑角度为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专业建议。要全面多维把握师生教学学习状态,基于师生的阅读偏好、学习需求、文化消费习惯等真实信息,完善图书选题开发、装帧设计、印制方式、作品类型,努力推出师生喜爱的好作品。高校文创也是高校出版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要多运用智能化、便利化、宜人化的手段,提升文创的审美格调与文化质感,提升吸引力关注力。同时,要创新营销模式,融合运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直播、图书角等传播方式,加强图书作品推介,让图书更好地触达其知音读者,不断提升图书生产的创造力和传播力。​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