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业界广大读者,将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有见地、有分量、有理有据的书业时事评论惠赐本版。
□“儿童阅读和儿童出版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涉及到心理、教育认知发展等方方面面的专业知识。为孩子选择好书和好稿件需要眼光和趣味。在劣质少儿读物扰乱市场,拉低行业平均利润的情况下,优秀的少儿出版社不着急、不等待、不懈怠,沉着应对,决胜市场。”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认为,要提高少儿出版的门槛,必须实现由经营作品向经营作家的转变。他倡导建立长线编辑与长线作家的长效合作机制。这种合作模式能够实现出版效能的最大化,实现出版社、作家和读者的双赢。要提高少儿出版的门槛,必须优化图书结构,打造精品图书群。
□“目前出版社对编辑的业绩考核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侧重于要求出书品种数量,库存与编辑没有硬性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编辑为完成指标,在斟酌内容及市场需求时,更侧重于增加品种。另一类以利润作为指标,只要是社里投资的正版书,不管赢利与否,到第三年成本均以负数抵扣编辑利润总额。编辑为了不影响自己的业绩和收入,对正版书选题申报十分审慎,甚至转向运作有资金补助的补贴出书。”
有业内人士分析,出版社对编辑的考核及奖惩确实具有很强的选题策划导向作用,但是仅靠加强对编辑这一个环节的约束,事实证明,并不能制止库存的不断增加,也不能有效地减少不良库存。
官员阅读更需加把“柴火”
◎李北陵(重庆)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能不能形成读书的氛围,官员起着带头的示范的作用。中国图书商报以及人民论坛杂志、人民论坛网、人民网都曾联合对10余个省区市的万名党政干部进行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有七成多的党政干部读书的愿望强烈,却由于工作忙、应酬多等原因,每周用于读书的时间在6小时以下,甚至更少。
阅读时间在6小时以下,透示了什么?党政干部肩负的责任,不比普通百姓,作为一个最应读书的群体,每天平均阅读时间不到1小时,这现象委实让人难以理解。
诚然,在现实中,一个读书的人比不读书的人并无多大优势;不读书不看报,一样可以混得下去。然而,谁也不能否认,一个人若想避免虚度一生,就必须要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心智,努力做精神上优秀的人。在一个进取的、发展的社会中,如果没有知识、没有修养、没有不断向上前行的意识,就注定要失去竞争力。而要想增进知识,丰富头脑,除了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认真读书是尤其不可或缺的。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文凭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为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也尤其不能缺失人文素养;越是位高权重的领导,越当避免人文素养的“短板”。
可以说,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有“人文”;官之所以为官,就在有超于常人的“人文”。无数事实证明,人文素养的问题解决不好,做人、做事、为文、为政非但境界不高,也很难真正气定神闲地把事业做好,做到极致,做得持久。所以,我赞赏一些党政干部把读书作为工作的一部分,经常给自己“人文”充电的做法。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些人经一番奋斗,刚从“农门”跳入“工门”、“龙门”时,尚能吃苦耐劳,克己奉公,一旦进入党政机关,位高权重之后,就是另一副面孔,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贫困,以致最后走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比如成克杰、王怀忠、陈良宇、孟庆平、张二江……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人物,坠落的原因固然种种,比如“监督不够”、“制度存在缺陷”,但追根溯源,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不爱学习”背后的“人文”缺失,缺失了那种任凭风吹浪打也难改根本的内心修炼,丧失了正确评价事物的尺度。这反过来提醒我们:读书,绝非无关紧要。
令人欣喜的是,中直机关工委、新闻出版总署近年每月举办的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主题读书论坛,至今已举办了17期,受到了广大公务员的热烈欢迎。希望类似活动是一个良好开端,在领导官员中兴起一股持久的阅读热潮。
啥样电子书合读者心意
◎周慧虹(山西)
持有和阅读电子书正成为一种潮流,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公交、地铁等公共场合,总能看到有人埋头津津有味地阅读电子书。
与纸质图书相比,电子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海量存储空间,能够帮助读者真正实现“将一座图书馆随身携带”的梦想;它还具有开放式的平台,便于读者随时更换想要阅读的书籍内容;它也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有助于人们 “低碳阅读”。
然而,尽管如此,依然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对电子书持一种抵触姿态,他们有的仅将阅读电子书作为自身读书生活的一种点缀偶尔为之,有的把电子书视为“不入流”层次,从不碰触。这其中,固然有这部分读者固守旧习、观念没跟上的原因,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电子书本身还存在着一定问题,以致影响着读者的阅读胃口,妨碍了读者与之“亲密接触”。
那么,就目前来说,什么样的电子书更易于被大多数读者所接受?我想,起码得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首先,硬件价廉。现在的电子书阅读器售价普遍偏高,功能齐全、性能优良的阅读器往往在两三千元左右,一般电子书阅读器也得近千元。如此价位,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的确太贵。前段时间,汉王科技董事长刘迎建预言,未来一般阅读器将免费或超低价配发给读者,图书收入对阅读器予以补贴。但愿其预言能够成真。
其次,内容可靠。纵观当前的电子书内容,我觉得数量还太少、更新也不够快,许多书店里上架的新书、畅销书,很难找到有正版电子出版物与之相配套;充斥各电子书网站的,往往是一些内容低俗、经不起推敲的网络小说,与传统写作相对接的现代优秀之作则少之又少;还有,就是许多电子书中的错别字、段落疏漏、观点谬误等时有所见,读之令人生厌。什么时候这些问题解决了,读者阅读的需求与心情应会改善很多。
再次,格式标准。与纸质图书展卷即能阅读不同,电子书有其一定的文件格式。如果说,你手中持有的阅读器打不开相应的文件格式,那么,对不起,你可能被迫要与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无缘对面手难牵”了。现在,各家电子书阅读器生产厂商基于保护知识产权考虑,纷纷开发出一些只适合在特定阅读器上阅读的文件格式,这样,势必给电子书的正常传播、交流形成壁垒。虽然说,保护知识产权是必要的,可保护知识产权是否必须围绕文件格式做文章,我觉得,可资商榷。无论如何,作为一名读者,没人希望自己阅读不同的电子书还得分别换用不同的阅读器。
最后,收费规范。互联网上的一些资源从完全免费到逐渐收费,是一种发展趋势。电子书内容即属此类。对于理性的读者而言,他们对于收费并非全不理解,只不过他们想弄清楚,电子书内容的收费标准是否合理,相关服务商收费行为是否经过了物价、出版等管理部门的认真核批,收费行为是否便捷、可信,等等。如果说,网上付费阅读真正做到了规范有序,那么,读者未必不买账。
新闻出版总署日前出台《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旨在推动电子书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这既是电子书产业的幸事,也是广大读者的福音,期望在不久的将来,电子书能吸引更多读者,为百姓生活添彩,为文化进步助力。
他们因何放弃传统出版
◎韩 飞(安徽)
新世纪前后,美国著名惊险小说作家斯蒂芬·金撇开传统出版商,直接通过互联网发布自己的最新作品,读者付费下载阅读。此后,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互联网写作,发布网络作品。日前,美国畅销书作家、营销大师赛斯·高汀表示,将停止出版传统书籍。作为传统出版从业者,我们不禁要问,下一位放弃传统书籍出版的大师是谁呢?他们为何要撇弃传统出版?
与互联网相比,采用传统方式出版发行图书,具有诸多不利条件:首先,传统出版方式环节多、流程长,耗时久,作品难以在第一时间上市,容易错过最佳销售时间。传统出版方式无论如何变革,都绕不开印刷复制环节;在批量复制完成后,需要完成商品物流,以实现商品的地域分散。第二,营销推广过程耗时久、费用大,且难以有效覆盖所有目标读者群体。第三,因存在库存、退货风险,出版者保守印制,留下市场空白。无论是出版者还是分销者,都无法准确判定作品的最终读者数量有多少,由此确定保守印数,难达作者期望值。在正版作品一时无法覆盖的地方,盗版作品有可能大行其道。第四,作者认为出版者在作品的编辑出版过程中,会对作品进行不同程度的修改,改变作品原貌、弱化作者个性与特色;在作品营销推广过程中,作者将不得不根据出版者的营销计划,配合出版者做些营销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者的自主性、积极性。作者认为,放弃传统出版,通过发布电子版、网络版,可以做得一样好,甚至做得更好,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作者。如赛斯·高汀直言:“我真的认为现在的这种方法不值得付出这么大的努力。通过电子版,我可以接触到10倍甚至50倍的读者。不,它不仅‘更好’,而且不同。”
除以上因素使“传统出版”几乎变得“多余”外,得益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极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尚有如下因素:
读者群体的阅读方式正在显著改变。手机的普及、互联网的广泛覆盖、电子阅读器的不断改进,带给读者越来越丰富的视觉、听觉体验。读者不再习惯单一的视觉阅读,而是习惯眼耳并用,边看边听,乐得逍遥。自此,大众读者迈进“浅阅读”“读图”时代,和“深阅读”、“看书”说“bye-bye”。
时尚潮流风起云涌,携裹读者不断转移注意力,变换焦点。在形形色色数字化“推手”的策动下,在资本意志的指挥下,在各种媒体的狂轰滥炸面前,制造了一个又一个“话题”,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泡沫般的“热点”,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热潮”,都在为制造一部又一部“畅销书”做好准备着,力图吸引广大读者的积极参与,试图让广大读者踊跃掏钱疯抢。然而,实际结果如何呢?水深水浅、水热水寒,只有浸淫其中者自己知悉。先行者做了“铺路石”,追随者“无谓的牺牲”,只有那正好踏在节骨点上的极少数成功了。然而,常青树又有多少呢?且看看新世纪以来的畅销作品,持续销售数年以上的有几部?
对此,传统出版又做了多少功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