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始于视野与远见
2008年对人们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地震带来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2008年对文轩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选择了一条与以往不一样的发展之路;2008年对很多人来说,注定是一个转折点,对文轩来说,也是一样。
2008年8月,在以新华文轩的名义向四川教育基金会捐款2000万元后,龚次敏董事长和全国出版发行界的几位老总私下合计,想悄悄以个人的力量为灾区做点什么。与其说此时他们表现出了一个普通中国公民的公益心,倒不如说地震后的中国激发了他们强烈的使命感。特别是龚次敏,他说:“‘感恩·奋进’是汶川5·12地震三周年的主题,这个主题非常好,而要想真正给这个社会做点贡献,则应立足本行,奋进图强,做好文化产业,做强企业,才是最好的途径!”
纵观近两年文轩的一系列发展变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龚次敏带领文轩人制定明确的战略规划,积极发展出版产业,并在传媒与文化产业板块谋篇布局,蓄势待发。
中国新闻出版业年总产出逾万亿元,且呈增长态势,但要容纳众多纷纷上市的大型出版集团的发展,仍显池小鱼大。况且以教材为根基的以省为单位的市场格局很难被打破,要发展就得另辟蹊径。在传统出版产业到未来出版产业大变革的时代,出版巨头们审时度势,摩拳擦掌,纷纷布局。那么,如何找到一条最为适合的新的战略路径呢?
当面临新的市场环境、资源环境时,这个课题同样摆在了龚次敏面前。2009年6月在文轩董事会上,他提出实现“一流文化传媒集团”的战略目标,并用8个字简洁概括了实现目标的路径——突出主业、超越主业。以一业为主,在文化传媒领域内多元发展的战略发展思路,很快得到董事们的认同,8月文轩股东会高票通过了该战略。而突出主业与超越主业,表达的则是文轩“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全面性突破发展的“野心”,考验的是文轩稳中求新、步步为营的方法与手段。
从“突出”到“突破”
出版与发行在文轩同被称为“主业”。2010年6月,文轩正式与四川出版集团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以12.55亿人民币持有四川出版集团所属的15家出版单位100%股权。8月,公司更名为“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实现了省内主要出版发行业务整合。此举被媒体称为“中国首家以股权整合方式完成的出版发行资源整合案例”。 龚次敏说,整合资源让文轩打通了出版发行产业链,更打造了一个新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是“突出主业”的重要之举,也是实现“一流文化传媒集团”战略目标的第一步。
出版产业作为公司的主业,目前建立了出版、零售、教育征订和中盘等业务板块,构建起纵向一体化的出版物营销服务体系。文轩目前拥有包括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在内的11家专业出版机构,在少儿图书、三农图书、汉语工具书等出版板块上优势突出;拥有《读者报》、《四川画报》、《龙门阵》、《新潮》、《红领巾》、《少年时代》、《时代英语》、《大自然探索》等12家期刊、报纸。
发行渠道是文轩的根基。目前,文轩拥有省内外连锁门店近200家,正着力开发以书城为核心的大型文化商城;省内114个分公司从事教材教辅发行,未来将定位于专业权威的教学服务商;率先构建遍布全国的大中盘网络,业务辐射397个目标城市,产品渗透2000家终端门店。
物流、信息、采购和生产加工四大业务平台是文轩出版物营销网络体系的基础。实行集中统一采购,经营成本逐年降低;建成包括“西部出版物物流配送中心”在内的,与三大渠道相匹配、与公司未来商业模式相适应的物流网络体系;全国出版发行集团中第一家成功引进ERP信息系统,实现了业务系统、财务系统和物流系统的高度集成;集约化的印制与加工在统筹生产成本方面为文轩带来间接的财务优势。当然,文轩自己也拥有中国西部规模最大、技术水平一流的彩色印务基地。
2010年,文轩引入战略合作伙伴,成立四川文轩在线有限责任公司,将电子商务品牌“文轩网”与新创立的数字阅读与销售品牌“九月网”纳入其中。“文轩网”访问量已进入图书类电子商务网站的第二梯队行列,销售规模呈爆发式增长。而新近从四川出版进入文轩的“数字出版传媒公司”已成功以一系列网络游戏赢利。“文轩网”、“九月网”、“数字出版传媒公司”已经改写了文轩传统纸质出版“主业”的概念,驾起了文轩“数字出版”的三驾马车。
不过,传统纸质出版的前景在教育领域同样让人担忧。经龚次敏反复思量,2009年,文轩投资2000多万元和北大方正合作,设立北京明博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名为“优课”的中小学数字教室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2010年,投资2000多万元设立文轩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运用公司现有的纸质教育图书征订渠道进行“优课”产品的销售与服务。目前,优课数字教室项目在省内众多的市县级中小学普及使用,效果显著。2010年,此项新业务为公司带来逾2000万元的销售业绩。
对于“文轩网”与“优课”等出版产业的新业务所表现出来的前景,龚次敏很欣慰。在突出、巩固原有业务的同时,他让文轩的各个专业团队放开手脚,潜心开拓。“我所做的,就是欣赏与鼓励他们。对于主业,我们既要突出,更要突破”!当然,与欣赏和鼓励同时投入的,还有公司的各项资源。
开拓,为了超越
2011年3月18日,位于成都新会展中心的5000平方米的“文轩美术馆”将开业。与此同时,一场具有特殊地位的名为“无法缺席”的当代艺术展开展,包括周春芽、罗中立、何多苓等在内的一大批国内知名画家将带来自己的作品参展。策展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躬身自省,作为中国文化体质改革的先行者,文轩一直坚持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双重组合的模式,涉及出版、发行、影视、教育、文化地产等众多领域,如今,在当代艺术的领域仍然没有缺席。”
龚次敏说,在大文化产业中开拓新兴领域,形成合理的文化传媒集团产业结构是这两年公司的阶段性任务,是文轩“超越主业”的必由之路。2009年,文轩进军艺术品市场,成立文轩艺术品投资管理机构;涉足影视投资领域,成立北京华影文轩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教育培训方面,文轩成立了四川文轩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和四川文轩幼儿教育管理有限公司。青白江物流基地项目和春熙路文化商城项目是正在进行的文化地产项目。
心若远,创无界
2011年1月,北京国展中心,“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全新亮相。订货会展位简约、大气,用英文设计的标识winshare加上“文轩”二字,让文轩的形象充满国际化色彩。
“心若远,创无界”的广告语无处不在,让人猛然醒悟——文轩已不是以前那个靠渠道打天下的新华书店改制连锁企业了,创新、创意又再度提高到企业战略发展的层面。
“我希望文轩人都有一颗向创意产业领域发展的高远之心”。龚次敏很看好这一支上市以来在市场上打拼了几年的团队。他希望企业做强,员工能得到发展。在文轩,大家喜欢就同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一旦经过公司决策的事,大家又都很自觉地执行或者组织自己部门的员工执行。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干部员工都愿意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对文轩了解得越深,就越能感受到,在文轩蓬勃发展的背后,蕴藏着一些积极可贵的企业基因:不甘平凡又脚踏实地,乐于创新又愿意分享。“创新+远见”的企业风格被简称为“创见”。这是龚次敏的独创。他说:“我们要做最具有创见精神的文化企业。”正是这样的精神价值,才能让文轩在这个创意产业中时刻创新,保持无限活力与领先的态势,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业绩与能力的成长。
2010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发布了《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名列中国发行集团第一,而文轩的业绩在“综合实力”排名第一的各项支持数据中,做出了主要贡献!
事实上,在龚次敏的带领下,文轩的改革发展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全国文化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树立了图书发行主渠道良好的社会形象,引起全国出版发行界的广泛关注,受到中央及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他曾被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评为“首届四川十佳出版工作者”,被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授予“中国书刊发行奖”,被人事部、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劳动模范”,荣获了“2008四川十大财经风云人物”殊荣,被评为2010“中国百名优秀出版企业家”之一。新华文轩也屡获殊荣,被授予“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奖”、 “2007年度‘诚信经营、优质服务’发行单位”、“四川商业企业最大规模10强”、“四川商业企业最佳效益10强”、“2006年度省属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文化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龚次敏正带领着文轩继往开来,意气风发,不断加大文化产业探索的步伐,向着建设中国一流文化传媒集团的目标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