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0年,法国政治思想家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来到建国不久的美国考察时,对这片新大陆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的名著《论美国的民主》中,他激情洋溢地肯定了美国人多种多样的民间组织。180多年过去了,托克维尔所描述的那种私营的、由民间力量组成的非营利部门(第三部门)在当下依然是美国生活最为鲜明的特征之一。旅美青年学者卢咏在美国多个非政府组织工作累计近十年,作为这个领域的亲身体验者和研究者,她在《第三力量:美国非营利机构与民间外交》中感言:非营利部门是美国社会价值的“守护者”,“维护公民社会空间的自由,表达人的个性、思想和创造力……”
《第三力量》所关注的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济贫扶困的慈善组织,更包括广义上的社会公益事业,从工会、行业协会到俱乐部,从环保组织、妇联到各种公民倡议性团体,非营利部门囊括了政府和商业公司之外的所有机构形式。事实上,非营利机构自20世纪80年代随改革开放大潮传入中国以来,亦已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特别在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不少非营利机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人需要充满活力的非营利部门,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是保证他们个人自由和社会多元化的基本机制。换言之,非营利机构的作用是“拾遗补缺”,即填充了政府和市场的缺位之处,勾连起美国社区和公民社会,成为社会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呈现出了卢咏所谓的“第三力量”。
《第三力量:美国非营利机构与民间外交》卢咏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4月版/4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