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务实
书展开幕后,记者在中国展区看到的第一位熟悉的面孔是河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杜金卿,他正在观察该集团展位的位置,并忧虑没有足够的空间摆放桌椅而影响版权谈判的效率。杜金卿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受新闻出版总署委托,河北出版传媒集团专门策划制作了中国形象宣传片。“虽然成本不菲,但是通过既具中国特色,又有西方审美意识的宣传片,更好地展示中国出版的‘新视角、新概念’,树立中国出版大国形象,是非常值得和必要的。”作为宣传片制作方,冠林数字出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彦明介绍,作品名称是“记录与传播”,通过纸张、文字等简约到极致的视听语言与黑白色,阐释出版业自古以来经历的造纸、印刷、工业革命、数字出版等历史阶段,彰显出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伟大贡献和当今中国出版人的创意实力。
中华书局总经理李岩很重视《于丹〈论语〉心得》版权贸易成果展示会。他告诉记者,过去的国际书展,中国出版人“自说自唱”的展示比较多,现在与外方交往合作得更加深入。
荣宝斋出版社在书展期间版权成果颇丰,共输出版权40种,成为中国出版集团成员单位中的版贸输出“最大户”。荣宝斋副总经理、荣宝斋出版社社长唐辉和版权中心负责人王紫贤几乎一刻不得空闲,提前预约的12家客户逐一见面,新遇到并拓展了3家客户,已建立初步联系,连中午吃盒饭的时间都常被打断而立即进入工作状态。唐辉向记者介绍了一大意外收获:“新拓展的一位客户在伦敦的邦德街拥有面积400多平方米的会所,对方将在会所内展示和销售荣宝斋书籍。”
林阳提到,过去我们对于书展的观念是“Exhibition”,当作一种展示;如今的书展是“Fair”,更侧重为交易,是在做生意。“盘点版权输出的成果是一种喜悦,但是我们不只是看客”,他建议,过去我们总是把版权输出数量当作考核书展成果的指标,以后也可以将每家出版单位与外方的谈判次数、拓展客户的情况当作一项考核标准。
更国际
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社长潘世勋称自己“属龙”,今年是本命年,无形中更拉近了与中国的距离。伦敦书展期间,剑桥社除了与中国出版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有“亲密接触”,还以别具特色的品酒会形式,邀请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中图(集团)总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吴伟前来致辞,又与现场嘉宾一起聆听袁行霈、康达维、厉以宁等专家学者带来的有关中国文化、经济的精彩演讲。Millennium Gloucester酒店的花园露台中,中外出版人的心情如同玻璃天窗一样分外透彻。
“中国知网”举办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欧洲用户论坛上,吸引了来自EBSCO、International Path、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欧洲地区100多名专家与学者的参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策划的“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发展”的主题学术系列活动超时还无法结束,外国观众踊跃提问、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中国经济兴趣浓厚;北师大出版集团总经理杨耕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国际事务总裁Neil Tomkins先生的对话,让大家看到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大学出版社的成功模式都具有共同之处;中青国际出版传媒五周年庆祝酒会在中青国际醒目的红色特装展位上举行,法国Citadelles & Mazenod出版社总裁Francois de Waresquiel和英国分销商PGUK总裁Medwyn Hughs高度评价了中青国际的产品,并对其在欧洲以及全球销售前景有着十足信心;时尚传媒集团邀请斐顿出版社编辑总监和代理出版人Amanda Renshaw、台湾设计师包益民与时尚传媒集团总裁刘江进行的“出版与创意”高端对话同样具有国际视野。
伦敦书展落下帷幕,作家们的高谈阔论余音绕梁。女性视角、当代诗歌、中国农村、城市风景、儿童文学、数字出版……有限的话题承载了无限思考。如严歌苓、郭小橹等作家的对话中,郭小橹常年在国外生活,讲一口标准的伦敦腔英语,严歌苓也在现场用英语回答问题,这场活动聚集了兴致盎然的英国读者。
Joshua Smith在英国经营一家销售中文图书的网络书店。他在书展第一天便开始流连于中国展台寻找“目标”,对《藏地密码》、《盗墓笔记》等中国畅销书耳熟能详。他告诉记者,目前学汉语的教材是主要销售品种,希望有更多用世界语言讲故事的小说被英国读者接受,而不只是有关传统文化图书,当今的中国更需要向世界传播。
据悉,土耳其将成为明年伦敦书展的主宾国。
4月的伦敦,草长莺飞,花香袭人。离开伦敦前,记者在希斯罗机场免税店的书店前看到了那张熟悉的中国主宾国宣传海报,有一列专架摆放着《红楼梦》等中国图书。希望下次再来英国,能看到更多有关中国的出版物出现在大大小小的英国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