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在《神雕侠侣》中刻画了赤练仙子“李莫愁”的情场之恨,临死之际,她犹在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但人世间,让人烦恼的何止是情之一物?谁能抛却欲望、谁又能舍弃名利?世间纷纷扰扰,难得有精神的洁净之地。
2012年上半年的出版界和文化界也是如此。且看这半年来,书为媒的世界“纷扰”何时休?
“方韩之争”口水战·学术浮躁·
作家与现实·胡适逝世50周年
2012年是出版文化事件的焦点是从“方韩之争” 口水战拉开序幕的——韩寒被质疑代笔,他的光环受损。但他的影响力仍然还在,虽然他已经不能再那么轻易地“影响中国”了。而作为“80后”一代人,随着他们的偶像受到攻击,这代人的激进、不满、理想主义等等气质也将受到很大程度的损伤。这一事件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当下中国极其复杂的现实和学术环境。其影响显然要在今后的时日逐渐显现。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毛泽东的词作《念奴娇·昆仑》脍炙人口,不过,当它由德文被一名副教授译成汉语后,作者竟成了“诗人昆仑”。1月5日,网友在微博上热议此事,评价其荒谬堪比“常凯申”之于蒋介石。
这是一种难言的尴尬,也是一种黑色的幽默。结合此前北京大学“制造”的“孟子”被译成“门修斯”,清华大学“制造”的ChiangKai-shek被翻译成“常凯申”,让“同济大学副教授将毛泽东诗词作者错译为‘昆仑’”有了较强的冲击和传播效果,也一下子击破了学术界的丑陋一面:喧嚣、浮躁、拜金、学术造假、急功近利等。
现实生活的热点或焦点集中反映了社会情绪和民愿民意,小说作为文化形态,主要是作用于社会心理的。积极介入人们关切的社会热点,是作家有所作为于社会的方式。2月14日,河南省文学院举办研讨会,就著名作家焦述的新作《房子·房子》所引发的“作家与社会现实”这样一个话题进行深入研讨,并呼吁广大作家要深入生活、贴近时代、关注现实,使文学创作走向大众。
2月24日,胡适先生逝世50周年。网络和民间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50年一晃而过,历史滚滚向前,但人们永远记得,“五四时代”的那些自由和梦想,那些耀眼的光芒。
作家跨界写作·儿童文学平庸化·
科幻文学重返《人民文学》
“跨界”是当下一个颇为流行的词汇,它代表的是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的融合。写作者当中,尤其是那些知名作家也出现了一种“转型”或“跨界”的写作风潮。2012年,这股“转型”或“跨界”的写作风潮更是呈现出不断蔓延的场面。于丹、阎连科、张炜、毕淑敏、安意如、小桥老树、伍美珍、J.K.罗琳……国内外知名作家的纷纷转型或跨界写作,无疑为当今文学创作吹进一缕新鲜空气,使之呈现出一种新气象。
按照文艺评论家的观察,中外一些知名作家在转型跨界写作方面的探索实践,就反映出了他们“自省自励”的勇气与智慧。
鲁迅说:“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当今世界现代文明都把一个国家儿童文学系统工程的建设,包括教学、出版状况,视为这个国家国力强弱、现代化发展程度高低的重要尺度之一。中国儿童文学作为拥有3亿多名少年儿童这样一个巨大接受群体的文学门类,其教学研究、理论批评理当得到有关方面重视。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3.1%,人均图书阅读量均有增长。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人均10.68本。面对不断增加的儿童读物阅读量,我国的儿童文学发展现状又如何呢?“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儿童文学仍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出版社争抢一流作家资源;同质化、平庸化问题严重;作品缺乏个性化艺术风格。”5月初,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泉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呼吁,我们社会应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儿童文学看似风光一片,背后却隐忧重重。与国外相比,我国目前的儿童文学还处在一个比较低浅的起步阶段,与外国的儿童文学经典相比,我们还很少见到有影响力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一个起码的判断是,在儿童文学急剧膨胀的同时却缺乏深受儿童喜爱的文学典型,在重视教育的同时却脱离了急剧变化的儿童生活实际。
2012年第3期《人民文学》杂志以专题形式刊登了科幻作家刘慈欣的4篇小说。这是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第一次在主流文学刊物上刊登,也是时隔30年,主流文学界再次把目光对准科幻作家。与那些主流作家相比,一个科幻小说作家想上《人民文学》这样的严肃文学杂志并非易事。
作为主流文学的阵地,《人民文学》这一次的无心插柳之举,无疑会引来各方面的关注和猜测。科幻文学是否就此被主流文学承认,尚不得而知,但对于科幻文学和主流文学之间的关系,《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认为至少两者并不矛盾,“科幻是现代想象力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其实很多主流文学家也会大量征用科幻的资源,像卡尔维诺,所以我觉得这并没有什么冲突可言,其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同质性的。”
“主流”无关艺术·单向街书店搬家·
“悬赏”书评人·《中国文情报告》发布
曾听人言:相思瞌睡少,暗恋心不老。看来,多活动活动心眼,对预防思想上的呆滞总是有好处的。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人们言必称“产业”,文必提“创意”,仿佛一夜之间,都融入了这种时髦的思想与生活方式之中。那么,人云亦云的背后呢?
2012年4月,由商务印书馆翻译引进的《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用一种全新的视角阐释了作者费雷德里克·马特尔的“另类”认知。相对于市面上“过江名士多于鲫”的主流论调,这位法兰西社会学者的观点很是独到,可以说略显“非主流”,但却道出了略显残酷的现实。挑去欧式语言叙述方式令阅读产生的不适,忽略连篇累牍采访交谈流露出的疲惫,马特尔用该书证明:“主流”文化产品无关艺术,是一种创意与传播的战略手段,是一个国家增强“软实力”的必然选择。
脱离消费主义的狂欢,捧一杯清茶,品一本好书,如此惬意的书香时光,恐怕很快就将在蓝色港湾消失了……和蓝色港湾牵手六年的单向街书店,因租金问题被迫搬家,6月20日,单向街在网上发起了“寻找1000名主人”的活动,意欲寻找1000位支持者,在8月19日之前凑足10万元,以保书店能够顺利开张。单向街股东之一于威透露,单向街书店新址定在朝阳大悦城。因书店搬迁和新店铺需要装修,所以发起此次活动。
盛大文学宣布投入百万元构建数量达百人的书评人群体,同时将以签约包装推广等形式推动网络书评人的职业化进程,搭建中国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6月8日,盛大文学“招募令”发布两周后,已吸引3000余位网友提交自己撰写的网络文学评论。网络文学评论究竟价值几何?书评人职业化是否可行?如何在给书评人一份体面酬劳的同时,保障其客观独立性?一时间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文学蓝皮书《中国文情报告》(2011~2012)6月26日在京首发。该书由白烨主编,课题组成员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中国作家协会各有专长的文学专家,为目前国内唯一一部有关文学现状的宏观考察报告。《中国文情报告》对2011年的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纪实文学、散文、诗歌、戏剧、网络文学、文学批评等作了分门别类的梳理,并通过焦点性现象和倾向性问题的评说,显现了年度文学的宏观走向。
《中国文情报告》指出,长篇小说的严肃文学倾向和通俗文学倾向日趋明显,无论是写作、发表、传播还是阅读,都呈现出各行其道的情形。因此想要对长篇小说作客观的评说,应首先对这两种倾向的作品作区分,不能一概而论,这一点从2011年茅盾文学奖评奖过程中网络文学作品的落选可见一斑。过去一年青春文学的成长也令人关注,“80后”作家的小说创作日趋成熟,作品中的人生内涵更为宽广和内在,表现出向传统文学靠近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