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向左还是向右》[美]罗杰·E.A.法默著 金阳译/东方出版社2012年6月版/30.00元
○蔚 泓(书评人)
直至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之前,人们似乎已经相信在过去的30年里,对于和平、繁荣与适度舒适生活的期待,已蔓延并超越了西方所专享的范畴。全球化让整个世界看起来像是一个更安全、同质化程度更高的地方。然而,自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以来,人们发现,事情有可能变得更糟。
欧洲遭受严重经济危机的风险十分巨大。主权债务违约和欧洲单一货币崩盘的威胁不断加大——随之加剧的,还有银行破产、普遍恐慌、深度衰退以及大规模失业的威胁。作为一个整体,欧盟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因而欧洲的经济混乱必然会带来全球性后果。这可能导致贸易萎缩,并对全球金融体系构成威胁。全球衰退会削弱民主,导致激进的新生政治力量的崛起——而在此过程中,会加大国际冲突的风险。
我们正重返上世纪30年代吗?在经济动荡和欧盟解体的背景下,民族主义政客将登上欧洲权力舞台。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恶化,欧洲以外的地区也会局势紧张,经济危机将导致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势力抬头,世界也随之滑向痛苦的深渊?不,这种情况不会出现,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这80年来自己到底错在哪里。著名经济学家,现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系主任罗杰·法默在他的新著《经济:向左还是向右》中提出这样的观点,这种有力的论证似乎是当前这个混乱时代解决经济问题的一剂良药。罗杰认为他这本书写给世上所有普通人,讲述了一个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经济如何运行。他要证明的是,放弃在哈耶克与凯恩斯之间的非此即彼才能拯救世界。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这两个名字代表了制定经济政策上的两种针锋相对的思想:凯恩斯常被视为主张政府有力干预市场的旗手,而哈耶克则被看作自由资本主义的斗士。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阐释了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使用市场对商品进行分配是一个社会所能期望的最好的方式。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是自由市场的忠实信徒,放任主义政策带来了不同寻常的经济繁荣和增长。但是,到了20年代晚期,美国的失业率从6%上升到了24%,产出低于正常趋势25%。随之而来的1930年代的大萧条永远改变了这种观点。人们不得不得出结论:古典经济学观点不适用于现实经济。大萧条迫使凯恩斯发展了一个替代理论。凯恩斯认为,政府应该借债并用于从私有企业购买商品和服务。二战早期财政支出的大规模扩张促使了经济反弹。二战之后,人们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如何运行作出了正确的描述。依据凯恩斯的理论开出的药方在1940至1970年的30年间被经营得很成功。
但是战后的赤字财政被证明并没有推动失业率的下降,而只是推高了物价水平。在20世纪70年代,高通胀与高失业并存,滞胀的出现表明了:把赤字财政作为萧条时期解决方案的凯恩斯理论不值得信任。随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谢幕,古典经济学再度崛起,于是上世纪70年代以哈耶克和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呼吁回归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预,主张从国家资本主义回归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认为,凯恩斯以未来换取现在利益的观点是对经济学家主要责任的背叛,是对人类文明的威胁。正是在这一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当时美国里根政府和英国撒切尔内阁等西方国家纷纷掀起了再私有化改革。
然而,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随后而来的全球金融危机表明,历时几十年允许几乎不受约束的市场自行增长和繁荣的试验似乎失败了,如今,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所代表的国家资本主义大行其道。这种思潮在奥巴马总统2009年初7870亿美元的经济复兴项目中达到高潮。但是大量的财政赤字也带来新的困扰,2012年全球主权债务及信贷危机仍旧野火般肆虐。正如本文开头所描述的,历史似乎在重演,经济似乎进入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的怪圈。经济政策到底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人们似乎重新陷入困惑。
罗杰·法默认为,经济政策既不该向左也不该向右,而是走一条全新的道路。他使用新古典经济学派卓有成效的新分析方法来模型化凯恩斯主义的见解。也就是说把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中最好的特性相结合,以一种统一的方法来运行当前的世界经济。作者在书中提出一个新的政策建议:它不牵涉大量的财政赤字,只需要对现行的中央银行利率控制政策作一个简单的扩展。作者在书中用他全新的理论很好地解释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以及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只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观察这些事件,作者就给出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帮助我们走出未来可能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