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颖(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从2008年至今,由德国图书信息中心组织的研修已经连续举办了5届。当初,为什么要推出这一活动,具体是如何定位和设计的?
■德国图书信息中心从2008年开始组织中国出版人的德国研修之旅,当时主要是受到了德国出版人中国之旅的启发。在那之前,中心曾多次接待由法兰克福书展组织的德国出版人的中国之旅。借此机会,德国业者不仅和中国出版社建立了联系,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出版业有了非常直观的了解。当然途中收获的对中国风土人情的认识就更不用说了。
由此我们想到,组织一个中国出版人到德国考察的活动应该也能有同样的效果。德国是世界出版强国,是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中国和德国之间除了图书版权交流,还应该展开行业从业者之间更多元的交流。德国的出版业为什么能多年保持增长?为什么能始终实现良性循环?没有语言的优势却能实现对外版权输出的持续增长?法兰克福书展为什么能在全球书业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考察和研究。
□从组织者的角度看,您认为,德国图书信息中心组织的研修特点在哪里?
■从行程的设计和对专业型出版的关注来说,德国图书信息中心的研修团称得上是出版领域的精品团。可以说,“德国出版研修团”已经成为中心的一个重要品牌。每年到了5月,中心都会收到很多问询,其中不乏往年的老团友希望再次参加,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新团友。究其原因,我们觉得是“德国出版研修团”的品质得到了业者的认同。通常,研修团的行程会控制在10天以内,10月初出发,前部分行程以拜访德国各类出版社、书店、阅读机构为主,之后是一天的专业课程,最后是参加法兰克福书展。紧张的专业行程之余,还穿插安排了适当的文化游览项目,让整个活动做到张弛有度。一路下来,无论是专业考察、交流,还是文化、生活体验,都值得肯定。此外,在十天的行程中来自业内不同机构的团友们朝夕相处,无论在业务上还是感情上都建立起了联系的纽带。
□从过往四届研修来看,您觉得研修为参与者带来了什么?还有哪些目前没有显现出来的作用值得期待?
■我个人认为,研修团能给参与者带来是更广的国际视野、更深入的国际交流和最新的国际资讯。中国和德国的出版人都需要更多地了解对方,而面对面交流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在研修的形式上我认为还有不少可以完善的地方,比如说交流应该不以单向为主,而是双向的。中国的参与者应该在和国际业者的交流中更多地介绍自己的情况和案例,并更多地参与讨论。我们在去年的研修团中已经开始加入这一单元,在将来还可以做得更加细致。
□为使研修能够让参与人士真正能够有所得,德国图书信息中心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周到设计,比如结合之前的研修情况说说如何确定研修主题、路线、内容乃至时间的选择等等?
■在专业考察和研修内容方面,我们会事先详细调研市场和团友们的需求,确定好每年的研修主题和内容。到目前为止,我们分别组织过以民营出版、数字化、童书、教育等为主题的研修,将来还将尝试艺术出版、专业出版以及期刊方面的研修活动。
德国的出版重镇非常集中,主要是慕尼黑、柏林、汉堡和法兰克福。由于研修的最后一站通常是法兰克福书展,我们每次需要在行程的路线组合上下一些功夫。每到一个地方,除了拜访对口出版社的认真选择和事先准备之外,我们还会找出当地最地道、最有特色的文化项目介绍给团友。德国图书信息中心不仅是研修团的组织者,其实也是参与者,由此我们更加关注活动的细节设计,如专业行程中探讨问题的深度、翻译的质量以及旅行的舒适度等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