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漫画家、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常务理事。2010年,凭借与法国外交官欧励行合作的自传体长篇漫画《从小李到老李——一个中国人的一生》(全三册)三部曲,迅速赢得国际声誉。其他已出版作品还包括《云南18怪》、《笑嚼人间烟火》、《边疆风情录》等30余部。其新作《春秀》、《云端的铁路》将由法国达高出版社陆续推出。日前,美国最大的艾斯纳漫画奖2013年度评选消息传出,《从小李到老李》获最佳“亚洲故事”和最佳“社会题材”两项提名,这也是该奖有史以来首次有中国人入围,打破了过去多年由日本漫画家垄断的局面。
□《从小李到老李——一个中国人的一生》讲述的是您自己的故事,但这部作品的合作者欧励行先生却是法国人,据说你们一起创作了5年,您如何看待这种合作,以及当时考虑的出发点是什么?
■在合作“小李老李”之前,我就与欧励行先生有了很密切的合作,我从他那里最先感受到的是西式漫画中的那种分镜头文字效果,很生动,而这也是我寻求改变中国传统连环画手法所需要的。另外,他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看中国,反而比我们一些“比较熟知中国”的视角来得更独到,这也是我所需要的。5年来,我们有时在一起当面讨论,大多数时间用邮件沟通。把人生经历分成不同阶段,然后做脚本、理提纲……
□《从小李到老李——一个中国人的一生》最初是先面向国外读者,他们能接受您笔下的中国吗?您有试图在作品中改变他们的刻板印象吗?您觉得需要修正吗?
■这些年,国内动漫给我最大遗憾的就是我们的漫画出版物与外国读者的需求落差太大,我们出去的东西要么太老,多年来就是“四大名著”连环画,要么内容形式都太旧,让他们觉得我们的文化太刻板。当然也有一些有关现在中国的漫画,但他们一翻就不看了,因为形象手法和故事很“日漫”,以为是日本人画的。以此相反,《从小李到老李》已经有12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发行,至今还在增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读者打开以后看到的全是正宗“中国制造”,从封面到结尾找不到半点日漫的味道。《从小李到老李》讲的是中国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以及中国普通家庭的生活、感情。
□《从小李到老李》书中的漫画有3000多幅,涉及很多场景,并且对画面表现力要求很高。您现在回想起来,有没有最难画或最难表现的一些场景?您的画风,是否也要和别的一些漫画有所不同?
■确实,3000多幅漫画是一个很大的量,当中涉及了中国的农村、工厂、机关、学校、军队、街道、商店、家庭……几乎所有中国人的生活场面,再加上上百个人物的吃穿住行,甚至有几处“撒”、“拉”的入厕画面,无一是对我创作能力的考验。今天总结下来,其实最难的的不是描绘,而是“串联”,也就是说如何把每一个场景、行为情节、细节与人物串起来,从而最准确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才是最难的。
□艺术的真实来自生活的真实,在《从小李到老李》这部作品中,您是怎样统筹二者关系的?
■所谓虚构的概念应该是指艺术加工的意思,比如说第三册最后一段,中国的新年和春节是两回事,出于剧情需要我把它揉在一起。虽然时空关系“虚构”了,但并没有影响故事的真实本质。硬要如实描绘的话,那读者会觉得冗长啰嗦,变成流水账,所以必要的删减或加工是必要的。其实不光是漫画故事,其他所有艺术作品的创作法则也都是如此。当然,如果为了吸引读者而刻意生造天方夜谭,从而严重脱离当事人人物传记主体,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对外国读者而言,《从小李到老李》是了解中国一个很好的信息源,但对于中国人来说,书里的事情都再熟悉不过。您会不会担心中国读者觉得是“大家都知道的事”?
■根据我近一阶段观察,《从小李到老李》的中文版已经引起了国内年轻人的兴趣。他们说,从这本书里,细致而真实地了解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轨迹,尤其是与三四十年前对比,社会变化简直是天翻地覆,很值得回味。虽然这些题材在电视、电影和小说中有过太多的介绍,但以漫画来讲却是首创。这也是“年长者读之亲切,年少者读之新奇”的原因。
□对广大年轻的动漫作者和动漫爱好者,您有什么建议和寄语吗?
■第一个建议是给年轻的漫画家朋友的,他们的作品让我感到惊讶,画得非常好,比我在他们这个年龄时好得太多,但与此同时有个现象,现在的年轻画家很多是“壶肚装绿豆,口显大,没得倒”。我的意思是说要注意对生活的体验,应该有积累,有思考,有些东西光靠网络信息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第二个建议给一些家长朋友。近年来,我常常被家长们问起所谓“成功经验”,我知道那种望子成龙的心情,不过我想说所谓捷径是没有的,硬要有的话,那我建议让孩子去多翻一点30年前的“小人书”,也就是咱们中国的传统连环画,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日漫”以外,还有另一种能震撼心灵的精神产品,它的绘制无比精美,内涵无比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