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有着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现在的一些国民却难以坐下来看书。如若不信,有例为证:据《北京青年报》最近报道,不久前,印度工程师孟莎美一篇名为《不阅读的中国人》的文章在微博走红。文章说,作者在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发现,玩iPad打游戏的基本都是中国人,竟没人读书。2011年,一本外国人写的《低智商社会》无情地指出:在中国,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书店却寥寥无几。
对国人不太喜欢读书的现象,外国人尚且为之忧虑,国人自已又有何感想?在孟莎美文章中,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一部kindl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看到如此读书场景,那些或狂打游戏、或穿梭购物、或大声谈笑的中国乘客,难道不因此而汗颜?在公共场所能否静静读书,能充分体现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
而“按摩店遍街,书店寥寥”的失衡现状,外国人尚且留意到了,难道我们对此丝毫未知?事实上,在我们的几乎每个城市,不仅按摩店数量远超书店,网吧、酒肆、KTV、夜总会等等,也把书店远抛在身后。据报道,个别县区级图书馆几乎无人问津,不得不租给他人开美容院、按摩店、发廊等;浙江一“最富乡镇”,经济虽发达,文化市场却低迷,居然“养不活”一间新华书店……诸如此类“奇闻”,让人唏嘘不已。
这些怪象,恐怕折射出国人曾经浓厚的“阅读饥渴”正在慢慢消失。没有了“阅读饥渴”,便不会有“阅读惯性”。这是相当危险的:学生不阅读,就不能陶冶情操、积累见识、增长才智,人格发展会存在欠缺;上班族不阅读,就不能终身学习,就会有“本领恐慌”,慢慢会被时代淘汰;领导干部不阅读,就会陷入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等不良嗜好的陷阱,缺乏依法行政、驾驭权力的能力,甚至会充满匪气、痞气……
总而言之,“阅读饥渴”丧失,我们就会变得肤浅、甘于肤浅、以肤浅为荣,我们的这个社会成为“低智商社会”,绝非危言耸听。经济让我们富裕,文化则能让我们强大。在我们的经济高速增长背后,我们的阅读、我们的文化,是否也得到了同步发展?这是摆在每个国人面前的严峻问题。知名画家陈丹青曾表示,“中国在公共场所读书的人口比例,让我沮丧”。改变这种沮丧,需要每一个国人共同努力。
作家毕淑敏说过:“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当合上书的时候,你一下子苍老又顿时年轻。菲薄的纸页和人所共知的文字只是由于排列的不同,就使人的灵魂和它发生共振,为精神增添了新的钙质。”“按摩店遍街,书店寥寥”,呼唤人们也重视精神按摩,按摩了肉体,又按摩了精神,才是人生的双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