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是当下颇为流行的词汇,它代表的是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的融合。曾经教过学、从过政,之后又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投入到图书出版事业——显然,用“跨界”来定义或审视李庆堂的职业历程,也颇为贴切。
喜欢阅读、写作、旅行、收藏地图……出生在山东省临沭县的李庆堂,身上带有临沭这个“柳编制品之乡”人特有的细致和执着。自2009年4月执掌工人社以来,李庆堂更是把这些优秀品质融入到图书出版、编辑队伍建设、战略发展规划等方方面面。
作为工人社改革发展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李庆堂充分发挥出版社的专业优势,紧紧把脉“工”字特色和品牌,做文章、谋发展,从全国工会“职工书屋”图书配送中心到积极打造“职工书屋”品牌,从探索工会出版“创作基地”到组建职工教育分社,在他手上诞生的,不仅是专业出版领域颇为响亮的“四大名著”职工版、“中工文库”、“职工书屋出版工程”等品牌,还有专业出版圈中最为稀缺的另一种战略发展思路和布局。
“浴火重生”背后离不开改革
2009年3月29日,全国总工会党组的一纸调令,让正在辽宁锦州挂职副市长的李庆堂从关外调回北京,变成了中国工人出版社这个国家级综合出版社的管理者。
这一突然的转型或者跨界,着实让李庆堂措手不及,但另一方面,“角色不同、工作方式不同、工作任务不同、心态不同”也让他颇为兴奋。经历了60多年的风雨沧桑、与新中国同龄的工人社,面对出版业急剧变化发展的新形势,确实需要一个有眼界、善思考、重行动、愿担当的领导者。李庆堂此后5年的大胆作为和实践证明,以最快速度实现了由机关工作者到出版管理者的成功转变,工人社也在此过程中“浴火重生”:2011年1月完成了转企改制,成为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一家转企的直属单位;员工重新定岗、定员、定薪,实行等级化、精细化财务核算机制;建设“职工书屋”逾6万家……
回顾当年的转企改制,李庆堂感慨万千:“说实在话,在2009年那个时间点出任一个出版社的一把手,并非是一件美差。”当时的工人社主要面临由中央统一部署的体制机制改革,需要破解人事制度改革、分社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管理制度改革和财务制度改革五个大的方面改革难题。
走进出版社的第一天起,李庆堂就把为职工群众服务,作为出版社发展的核心问题。他深知:只有方向明确了、人心齐了,队伍才好带——就像那些在战场上打仗的队伍一样,要组织起来,确定行动目标,才有可能打胜仗。拿破仑曾说,“要想分胜负,先得上战场”。李庆堂则坦言,他不怯阵,不想退路,也没有退路,只有冲锋。
在所有改革之中,人事制度改革是一个“烫手山芋”:“众所周知,转企改制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人的问题,人员身份、职工待遇是大伙最关心的问题。我们与全社在职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按照‘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改革原则——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得到了保障和提高,在职员工的福利待遇也提高了,所有职工都加入了社会养老保险……”在近两年的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没有职工上访,没有举报信,最终实现了平稳过渡。
人事制度改革顺利完成之后,其他四个方面的改革也如破竹般顺利推进。此外,还借转企改制的东风,把不良资产、呆坏账、住房补贴等历史遗留问题彻底清除,让工人社得以轻装上阵。对于推进五大改革及其他改革能最终得以完美收官,李庆堂如此总结:“转企改制,稳定是前提、是关键,发展是主题、是目的,改革是动力、是手段。所谓‘危机时刻’,有‘危’的一面,也有‘机’的一面。领导者要善于把握‘机’,把危机变成转机。”
发扬“摸着石头过河”精神
在许多人眼中,工人社是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并重的出版机构。近年来,工人社和众多出版机构一样,也面临着重新定位的发展难题和困境——一方面,要出版权威、系统的行业图书,为工人、工厂、工会服务;另一方面,又要在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经管励志、健康生活等领域努力耕耘,为大众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是做“全”,还是做“专”,抑或是做“特”?这是工人社发展面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只有认清了自己定位,才能找准发展方向”——李庆堂显然是看清了这一点。他跟班子成员一起反复研究,最终确立了“创中工品牌,为职工服务”的自身定位和发展思路,并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这也为后来工人社再造辉煌埋下了伏笔。
在李庆堂的倡导和反复考虑之下,工人社积极发扬“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边实践边完善。工人社由此以服务工会中心工作为主旨,成立了工会与劳动关系分社;面向企业和广大职工,组建了职工教育分社,发展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面向新华书店和各类卖场,组建了社科文艺分社,为广大读者提供大众出版服务。组建三大分社,不仅明晰了出版社的发展思路,也解决了出版社产品线不突出、特色不鲜明的问题。
成功转企改制之后,工人社在做强主业和自身特色方面也作了纵横探索:坚持市场化图书和自有系统图书两条腿走路,既注重精耕细作,也积极打造品牌。工会与劳动关系分社致力于工会干部教育、工运历史、劳动关系以及法律维权等方面图书的出版,在国内工会专业出版方面遥遥领先。组建四年多的职工教育分社发展迅速,推出的职工时事政治、家政服务、安全生产、班组建设、企业职工文化等图书板块,填补了国内职工教育出版的空白,分社销售收入连年翻番。社科文艺分社秉承人文出版传统,策划出版了名家名作、大众文化、历史新阅读、人物传记等图书系列,在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职工书屋”和“职工教育”比翼齐飞
工人社的另外两项发展举措或亮点,就是推进“职工书屋”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和职工教育出版基地建设的稳步推进。
早在2007年,工人社就积极承担起了全国总工会的大型文化工程——“职工书屋”的筹建和管理工作。此项工程于2008年筹建并全面推开,在出版业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职工书屋”是工人社的品牌项目,也是响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全民阅读”的号召,由全国总工会组织和领导实施的一项惠民利国的工程,职工书屋办公室设在工人社。据李庆堂介绍,“职工书屋”工程建设近6年来,发展态势良好。截至2013年年底,全总共扶持建设职工书屋示范点6000家,带动全国各地工会建设职工书屋逾6万家,藏书总量约3亿册、报刊总量约120万份、音像制品总量约50万张,吸引了4000余万一线职工、农民工阅读学习。
与“职工书屋”工程建设相映成趣的是,职工教育出版基地建设也是工人社积极打造自身品牌的一个重要项目。为此,工人社成立了职工教育编辑室,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职工教育分社,为职工教材开发、销售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正如“伟大的史诗当然是由细节动人的章节构成”一样,最近几年,工人社积极打造的“职工书屋”和“职工教育”比翼齐飞。在一些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机构求解品牌探索之路时,李庆堂和工人社的这一尝试,无疑提供了一个范本。
战略思维编就出版传媒这本厚书
在李庆堂的战略发展思路和布局里,制度管理和队伍建设必须要并行推进。
工人社每年修订一次《员工手册》,发给每个员工,内容涵盖出版社70多项规章制度,“要用制度管人管事。作为社领导也不能随意开口子,一切按制度办”。“有了完善的制度,再加上队伍建设,企业的发展才会如虎添翼。”李庆堂以编辑队伍建设为例指出:一是要把好“入门关”(学历要求、专业对口等),二是抓好培训(社内培训、总局培训、机关培训等),三是在编辑队伍中间广泛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解决“人才断层”问题),四是征文比赛(以期培养编辑相互学习、并不断总结和弥补自己的不足),五是“导师制”(以老带新,即老编辑带新编辑),六是借用“青年出版基金”调动年轻编辑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有对比才知差距,也才有紧迫感。李庆堂毫不讳言:“与先进的出版社相比,我们显然还有一定的差距。”他坚信:只要依托全国总工会这个系统、依托全国亿万会员、依托上百万个工会组织,并积极探索经营出版走向和规律,走出一条具有工人社特色的发展和生产经营之路,最终必将会“杀出一条血路来”。
有人曾说,出版传媒业这本书很厚,深不见底、高不见顶、宽不见边、长不见头尾,把脉其未来总像是一门技术活。李庆堂对此有自己的判断和期待:一是要有自己的专业渠道和优势服务;二是全民阅读方兴未艾,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前景颇为广阔;三是出版传媒业要生存、要发展,离不开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