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于南京大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之中,致力于文化积累和传播新知的出版使命,南京大学出版社秉承“学术立社,品牌兴社”的办社宗旨,30年坚持高层次和高质量的出书品位,形成了自身在高校教材、高品位的学术专著、国外学术名著译介和传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出版特色,目前已居于中国大学出版社第一方阵。
有着江南文人的儒雅,又充满着现代的活力四射——成立于1984年的南京大学出版社快速成长为高校出版群里的后起之秀。在以学术出版为主体,以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发展思路下,“十一五”以来,销售码洋年均增长持续保持15%的增速,学术图书、大众图书、高校教材、基础教育、少儿图书五大板块业绩全线飘红。
三十而立的南京大学出版社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在已出版的上万种图书中,教材、学术专著占60%以上,近千种图书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近6年来获得各类国家级奖项12项。“十二五”期间,共获得20项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及电子音像出版项目,19项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在国家出版基金、“三个一百”原创工程、国家新闻出版改革项目库、财政部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江苏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国家新闻出版总局“经典中国”、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的申报中连年取得佳绩。总体入选国家级及省级数量在江苏省内出版社中名列首位。自2011年起,南大社连续3年获南京大学年度产业贡献一等奖。目前,南京大学出版社下设学术·大众图书中心、高校教材中心、基础教育图书中心、少儿图书中心、数字出版中心,正全力打造图书、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等多元化、立体化的出版格局。
1 经典集萃·国家级大奖
2 传世典藏·重大文献整理
3 学苑英华·人文社科精品
4 域外经典·引进版精品图书
5 智慧启航·教育类图书精品
6 科技先声·数字出版精品项目
学术出版传承文明弘扬传统
作为一家高校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始终把学术出版作为立社之“魂”,注重对学术图书出版重点部署和长期规划。学术出版是大学社之魂,出版质量是大学社之根,一个“失魂”和“无根”的大学社就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南京大学出版社始终立足高端学术书出版,实施精品化战略,以学校优质学术资源为核心,策划组织了不少学术精品,更受到了学术界和全社会的认同。
继成功推出“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原创性作品汇聚了两千年中国思想之精华,被学术界称为世纪之交“规模最大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他们又策划了“中国现代文化名人传记丛书”(100部),目前已经推出《田汉评传》、《张恨水评传》等10余部;即将出版“江苏艺术名家评传丛书”;还有为南京大学年逾古稀的资深院士、教授出版“南大学术名家丛书”等。南京大学出版社力争成为国内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传记类图书出版基地。
随着项目的积累,文献整理出版项目逐渐成为该社的特色板块。以史明鉴,去伪存真。目前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在编纂中的古典文献整理的大型文化工程、规模最大的词作品断代总集——《全清词》,已经推出“顺康卷补编”(4册)和“雍乾卷”(16册),预计“嘉道卷”20册将在2015年出齐;同时,还与中国人民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承担《全清戏曲》(120卷)的编辑出版工作;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百年佛学研究精华集成》(100卷)在2014年编辑出版。南京大学是史学研究重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华民国史研究,可谓“民国故都在南京,民国研究在南大”,学术地位受到海内外公认。借助南大民国研究的雄厚学科实力,南京大学出版社注重民国文献的整理出版,2012年推出《国民政府司法公报》(60卷),2014年即将推出《汪伪政府司法公报》的中央卷和地方卷各100册。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南京大学出版社的重大选题多集中在人文学科,近年来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向理工科、跨学科拓展,策划了多项配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如涉及海洋战略的《我国沿海海洋空间资源开发战略及生态保护研究》;涉及非洲战略的《非洲资源开发与中非合作能源安全战略研究》;涉及南海问题的,由中科院院士王颖教授牵头的《中国南海疆研究》、《数字南海》等。其中,《我国沿海海洋空间资源开发战略及生态保护研究》入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成果出版工程”,该工程全国仅60项入选,是代表国家一流水平的原创出版项目,江苏唯此一项。
教育出版特色化、多元化、立体化
南京大学出版社把教育类图书出版作为主体,尤其高校教材是从建社起就一直努力要做大做强的基本板块。在教材开发上,该社以“守正出新”为原则,走特色化、多元化、立体化的道路。
依托南京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南京大学出版社打破传统的教材编写套路,注重引进欧美一流大学的教材编撰理念,策划了“大学研究型课程专业系列教材”,已经推出了中国语言文学类和历史学类。这些教材以研究性、问题导向性为教材编撰主线,突破传统教材单纯的知识传输,其新颖的编撰思路受到北大、清华、复旦等10余所高校专家教授的好评。此外,在维护现有基础课教材的同时,也积极拓展专业化强、甚至看起来有点小众的专业化教材,比如“小学师范教材系列”,以及《行为改变技术》、《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聋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等,则是专门针对学习特殊儿童教育的师范生的。
近年来,南京大学出版社还对江苏高校教材市场进行了细分。他们既开发一类、二类的本科教材,也深度介入高职高专教材。在江苏地区建立了“院(校)社”战略联盟机制,与江苏的高校、专业教学研究团体合作,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教材,如《励学·经济学系列》、《创新与知识管理系列》等。
大众出版向市场化转型
有着高端学术出版的深厚底蕴,南京大学出版社对于学术图书进行大众化开发,也叫好又叫座。在企业经营上,南京大学出版社重视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因为“两翼”不硬,“体”就生病。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学术出版难以为继;反之,没有良好的品牌影响力和学术美誉度,也招引不来、整合不了优秀的学术资源。为此,他们不断强化精品生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经典永不过时”,以“精典文库”、“城市人文化”系列读物的出版为代表。“精典文库”广收国内外名家名著,所遴选的作者作品在西方都经过了几代读者的考验,每位作者的名字都熠熠生辉,很多图书被各类媒体评为年度最受欢迎图书。“城市人文化”系列旨在打造一套城市人文化性格的读本,除了已经推出的《南京人》、《武汉人》、《南昌人》,2014年陆续推出《北京人》、《苏州人》、《哈尔滨人》等。
积极为全民阅读推进提供优秀读本。针对全民阅读,南京大学出版社主动应对,首先策划出版有江苏地方特色、反映江苏灿烂文化的图书,如正在策划编辑“吴韵汉风·文化江苏”系列、“江苏区域文化丛书·江苏地方文化名片”系列、“江苏艺术名家评传丛书”系列等;此外,还针对青少年、普通读者开发了一系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传统文化方面的读本,如《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简明读本》(50种)、《中国传统文化简明读本》(13种)、“人文社会科学通识文丛”(20种)等。
登高望远走向世界
在推动图书“走出去”方面,南京大学出版社近年来积极行动,通过多种途径,如主动向国外大学、研究机构、出版社介绍本版图书;借助南京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与国外大学有诸多联系的优势,与之展开合作;积极与有利于推动图书“走出去”的各类机构合作,如国家汉语推广办公室、德国歌德学院、法国傅雷基金会、荷兰文学基金会、韩国文学翻译院、日本北陆大学出版会、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等。从2005年至今,已有40种图书分别向日本、韩国、越南、土耳其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输出了版权,走向了国际市场。
玩转媒体融合、跨界出版探索数字出版盈利模式
在数字出版转型和盈利探索方面,南京大学出版社突出重点,以点带面。2014年以《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引文索引数据库》(BCI项目)为突破点,与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合作,首先建立一期工程的样板库,进而成立基础数据库,从而为中国的学术出版提供一个科学、客观、权威的数据评介平台,赢得一个中国学术图书评价话语权。如果平台成熟,将建立良好的盈利模式。
全媒体时代来临,南京大学出版社并非一味观望,而是主动出击。一方面与现代快报、扬子晚报等新闻媒体合作,成立出版中心,不仅开发纸质图书,而且利用快报和扬子已经形成的网络平台的传播优势,优势互补,开发数字出版项目;还积极尝试新媒体营销,包括微博、微信等,为品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打通了与读者零距离沟通的渠道。
在出版社未来的发展中,如何加快出版社转型升级力度,以出版业为主体,建立具有创新意义的文化产业综合建设平台,建立多元化、特色化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积极推动各项制度改革,理顺各类生产关系,为出版社的快速发展建立良好的制度保障;按两步走的发展目标,为出版社的发展建立美好的发展愿景……这些都是南京大学出版社200多名员工今后要继续共同谱写的辉煌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