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有很多优势和长处,将推动整个社会诚信品质的建设。出版物供应链的O2O,从某种角度讲,是把互联思维中关于接受美学的理念发挥到极致。但O2O不是万能的,并不是越多越好。
毫无疑问,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形态、生产形态、消费形态、思维形态,但是,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互联网文化不是解构、颠覆、改变我们过去的理念和宗旨,不是在消解,而是在强化。
理想的社会,是要实现人的完全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谁能像互联网一样如此深刻地发掘、支持人的自由和解放,自媒体、全媒体、全天候,人人都是发射台,人人都可以成为输入和输出的终端,互为客户端。
理想的领导者,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互联网可以把服务做到极致和效用最大化。服务的全面、周到,服务的细致、深入,包括个性化服务、创造性服务,特别是大数据、云服务,更是把服务的形式演绎得五花八门,把服务的行为做得铺天盖地。
理想的管理者,需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互联网几乎是毫无保留地体现,而且是如此广泛、具体的体现,全世界的数十亿手机、全世界的十几亿、几十亿网民,网络成为贴身的小棉袄,成为须臾不可离开的依赖。
技术如此亲近、如此周密、如此不可思议地体现人们的理想和主张,这种改变几乎是前所未有的。
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我们无论是讨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全面以法治国,开展全面从严治党,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大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理解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的热潮中都会遇到一个重要话题:网络融合。
互联网让我们不断地思考、谋划:技术与现实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各行各业与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思维的融合。网络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事不在。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所有行业的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这就是我们今天面对的现实。我们出版业更不可能置身度外。
我们首先可以看一看互联网对于我们讨论的两个主题词“出版物”与“供应链”的浸润和改造。
我比较赞同用出版物来框定我们阅读的对象。因为:1.在传统媒体时代,我们有图书、报纸、期刊,我们的阅读形式基本上以读纸为主。这些方面至今还在延续,甚至注定不会消亡。2.进入多媒体时代,我们的阅读对象除文字、图片之外,还有视频、音频,加上了读盘和读屏。说明一点,音频读物付诸的听觉也应当是一种阅读——有声阅读。3.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的读物除了有形之外又有了虚拟产品,音、色、像俱全。但是,却又交上了读网——通过虚拟网络形式呈现。而且,还可以互动交互,混淆你作为作者、编辑和读者的不同身份。
所以,不管纸介质也好、磁介质也好、网络介质也好,我们都叫它出版物,都归于出版物的名下总是正确的。所以,我们的讨论,把目标对象统一称作出版物是一个再好不过的选择。尽管它有物质载体的,也有非物质载体、虚拟载体。O2O以电商的形式销售有形产品,更以网络的形式售买虚拟产品。
供应链的概念可以是多解的。
至少它可以包括信息流、货币流、物资流,供应链背后是一个价值链,低价、等价、溢价,存在价值与使用价值,而价值又会引出成本,成本又有直接成本、沉没成本等等,我们且不去管它。单说三流(信息流、货币流、物资流)组成的供应链中,就因为互联网的出现,信息化的介入,打破了过去物态的链接,而进入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交流交易和沟通状态,于是我们的O2O应运而生。
我想说的第一层意思: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出版业讨论和实际操作O2O的理念与实务,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
第一,互联网时代,拒绝互联网就等于拒绝进步,拒绝改变自己,拒绝更加美妙;用不用互联网,如同你的供应链面对上万里的路程,是选择高铁还是选择步行;第二,受众需求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跟上网络化、信息化变化的步伐,不能落后于时代;第三,O2O是凸现我们出版人发行人理念和价值的极好机会,因为,只有在互联网时代,你的选择才能让供应链更神奇、更贴心、更快捷、更方便,服务更周到。
我想说的第二层意思:O2O有很多优势和长处。
我相信,出版业和互联网业的专家会反复讲到它的方便、快捷、精准、完整、全面、个性化、互动性;会演示出它能够打破快递黑箱,把隔着布袋买猫变成可目睹、可选择、可回溯、可逆反的购买与选择;会告诫我们,O2O的运行,将推动整个社会诚信品质的建设,惟恪守诚信才是O2O的唯一通行证,因为它强调用户体验,强调透明公开,强调用手投票、用脚投票、用鼠标直接臧否取舍。
我想提醒大家不太重视的两点:
一是从天上到地上,从虚拟到现实的完美结合,在天空中、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迹,将成为供应链层面最珍重的大数据,而这些大数据有序堆积出来的云、分析云,会让我们悟出偏好规律、选择规律、需求规律,会为我们提供像研究球星、球赛一样的趋势预测、前景预测、产品分析、服务分析,用反馈的信息更好地指导我们供应链中各种元素的调整、增补、创新。
二是从手上到心上。人们对出版物的满足,更重要的还不是物质享受,而是心受——心灵感受,O2O让人们通过获得心仪的出版物或实现线上线下的阅读之际,完成从物质到精神的转变过程,收获享用阅读时的心理满足。这种心理感受是与得到一件簇新的衣服、一块悦目的食品的感受完全不一样的。它是全身心的浸润和洗礼,是陶醉、陶然之后的陶冶。出版物供应链的O2O,从某种角度讲,是把互联思维中关于接受美学的理念发挥到极致。
这两点,是我学习、研究O2O方式中的较深体会:规律呈现和服务到心。
我想说的第三层意思:O2O不是万能的。
比如大家已经发现,O2O平台并不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它只解决它能够解决的问题;比如它不可托管、代运营,失去主体,O2O如无根之本;比如O2O并不是越多越好,它只是众多供应链中的有效补充,不可所有供应链全盘O2O化,也不是多多益善;比如设立O2O供应链,绝不是为了闭环而闭环,巧吸引、便选择、软介入、硬着陆,本身也有不能忽略的缺陷。
我认为有两点尤应注意。一个是规模效应,无论产品还是服务,无论接受区域还是对象,当然以众多为宜,有规模才能有效用;O2O是互利互惠的,但它是小利大惠,厚利广惠,没有一定的量,一定的广度,支撑不起O2O,尤其是O2O的可持续推进。还有,O2O平台仅仅只运行出版物能否长期维持也是难题,那么让谁来同流合“物”,值得考虑。另一个是O2O更注重的品牌效应,记忆积淀、经验累砌、口碑充盈。它是有生命的运动体,非千人、万人的呵护支持,才能支撑起来支撑下去。那么通盘考虑、整体谋划、大众介入必不可少。
互联网的商品供应链,喧嚣已经到了极致,我们看到了“光棍节”的日进斗金,我们忽略了它的30%的退货,它的购买者购买回去之后,60%的货物束之高阁,从此再也不闻不问。出版物作为特殊商品进入O2O,的的确确受不了这样的折腾,阅读者没有闲钱挥霍,读书人都是很有理性的,这些因素所形成的经济窘迫和科学选择,既可以让O2O熠熠生辉,也可以让O2O暗淡无光。
我们的探讨刚刚开始,我们的路子还长,过了今天还有明天,但是,探索是进取的基础,不断探索正是事业的青春活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