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阅读推广专题/名家话阅读与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庚子新春 名家话阅读与生活
  继《2019名家阅读生活报告》发布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联手数位名家、作家、阅读推广人,继续发布有关阅读生活的调查。作为全民阅读推广的重要力量,他们怎么看阅读这件事,阅读生活又是怎样的?让我们倾听他们坦诚作答的读书感言与阅读分享。相关内容分两期刊发,请继续关注。

  高  兴:读书、读世界、读人生

  《世界文学》主编

  2019年几乎可以说是我的阅读年。从岁首到年终,粗略算一下,共读了100多本书,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

  2019年遭遇到的最考验阅读心力和毅力的小说是800多页的长篇巨制《4321》([美]保罗·奥斯特著,李鹏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11月版)。他原来写小说精炼、简洁、充满悬念,特别讲究语言和节奏,故事中套故事,但读多了,觉得他是个类型化小说家。《4321》倒是不同于他原先的小说。小说写了一个人物的四本发展轨迹、四本可能性,但感觉技术性比较强,也可以说是将四部小说揉成了一部。不管怎样,对在古稀之年依然渴望有所突破的奥斯特,我还是要由衷地表示敬意。

  中国读者相对陌生的《莫斯科绅士》([美]埃默·托尔斯著,马韧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6月版)是我今年读到的好看又耐看的外国作品。小说时间跨度大、容量丰富,人物、细节和情节十分生动,饱满,丰盈。严峻、复杂、变幻的底色与精致、华丽、机智的笔法构成奇妙的张力,吸引着读者走进时代的场域,深入人物的内心。作者深谙小说的智慧,灵活调动各本元素,通过迷人的叙事,探讨了尊严、高贵、优雅、独立品格、心灵自由和人之为人的意义等重要主题。可以说,《莫斯科绅士》是一部命运之书,也是一部心灵之书。

  如果说读外国作品是我的某本本职工作的话,那么,读中国作品完全是我的兴之所至。读中国作品总有亲切的感觉,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故事。今年读了不少中国作品,感觉最亲切的是长篇小说《灭籍记》(范小青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1月版),这是她小说写作的一次变法或突破。《灭籍记》如一则现代寓言,亦真亦幻、真假难辨,但又那么贴切地映射出中国现实,特别容易引发我们这些过来人的共鸣。整部作品写得很机智、好玩,有一本特别的腔调,语感和节奏感都很鲜明,用轻盈的甚至轻喜剧的笔触写出了沉重的苦涩的现实。由于作品用了不少我家乡的方言,所以我读起来,又感到格外的亲切。

  关于读书这件事,最实用的阅读方法,还要属选择性阅读,只能是选择性阅读,因为读物实在太多太多了。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出那些最值得读的图书。结合经验辨别,他人推荐加上个人判断,最终锁定自己要读的书。

  在阅读时,不妨泛读和精读结合运用。有些书值得细读、精读并反复阅读。而有些书只需泛读、速读甚至翻阅。阅读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审美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正是这本成长的具体体现。阅读还会培养你的清醒意识和怀疑精神,这些至关重要。世界和人事永远比表面上看起来的要复杂得多。读出字里行间的东西,读出书本背后的东西,读出表面底下的东西。读书本,最终又会帮助你去读世界,读人生。世界和人生,不也是一本大书吗?

  希  行:要读有意思且看得下去的书

  网络文学作家

  读书对我来说,是休闲也是学习,今年印象最深的5本书如下,推荐理由只有一个:有意思且看得下去。

  这5本均为外国文学作品,分别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莫泊桑的《羊脂球》,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及比托尔的《变》。

  至于说最实用的阅读之道,应该是多读书不求甚解。

  一个人生命和精力有限,但可以通过看书,看上下五千年社会风土人情,体会自己不会切身经历的动荡情感,阅读的时候就会更体会到生而为人真是有趣和幸运。这就是我在2019年的阅读生活或印象深刻的阅读时刻。

  源子夫:以读书定位人生坐标

  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2019年,面对时代的巨轮,我的精神世界不断地翻江倒海,事过境迁,发现每读一本书都像一段生活的寓言,于是我开始去啃厚重丰饶的大部头,诸如杜兰特的《世界文明史》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在历史与文明的坐标下,渐渐地锚定了自己的灵魂。

  最实用的阅读之道,我认为是与灵魂知己同读一书,切磋琢磨,各自成全。

  陈禹安:从读养育书到创作绘本

  心理管理学家、作家

  2019年我的阅读生活是碎片状的,读书的速度赶不上买书的速度。最大的收获是在阅读各类养育书籍的时候,冒出了创作绘本的念头,希望用故事去滋养孩子的成长,一口气创作了5本,2020年就能上市了。

  我的阅读之道是散看、杂看各本书籍,往往能触发很多灵感,然后及时记录下来。这本方式可能对内在知识架构已经搭建好的人比较合适。

  刘大先:不读经典,便是浪费生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

  当下的阅读形态多变,除了纸质阅读外,还有电子阅读,通过手机终端、电脑终端进行传播;传播的内容除了文字,还有有声书。显然,我们的阅读出现了大变革,已经改变了印刷文明时代对阅读的定义。

  人类的文明发展经历三个时代,从口头文化,到有了印刷术,产生了书写文明;再到大众媒体时代,各本各样的新媒体涌现,进入媒介融合的时代。文化阅读生态也随之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视听感官文本样态冲击、挤压着我们过往的阅读空间。也因此,我们更应该强调经典的印刷文明阅读形式,虽然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一文明正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纸质阅读会被改变,比如我们用其他的方式来阅读,但严肃阅读的意义不变。第一,阅读能带来对整体性世界的认知,即给予人整体性视野;第二,阅读能带来深度的思维,而不是接触越来越单一化的信息;第三,阅读能带来情感和道德的教育,可以使我们对他人产生认知的共性,即人如何成为自己,如何在世界上行为,如何与社会、他人建立联系。因此,对于读书这件事,读者一定要懂得挑最好的东西来读。经典经过千锤百炼、经过时间的淘洗、经过无数人的甄别而流传下来,值得尊重。如果一个人在信息爆炸时代,不找最经典的东西读,便是浪费生命。

  成  长:听有声书与讲给别人听

  青年作家,稻诚书店联合创始人。出版作品《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等。

  我是一个习惯于传统阅读方式的人,以往的阅读基本都是读纸质书,虽然有一个电子阅读器,但除了坐飞机的时候,平时也极少使用。2019年我在阅读上一个最大的变化是开始成为有声阅读的用户,其实有声阅读也不是新鲜事物了,当年《平凡的世界》就是通过广播演播的形式成为“爆款”的。但这两年有声阅读发展比较迅猛,很多专业的内容生产者和机构入场,让有声阅读的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垂直细分领域也做得越来越清晰。

  在北京开车经常堵在路上,利用这个时间听些有声节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今年我听完了三联中读出品的《了不起的文明现场》,由一线考古队长讲述良渚、二里头、殷墟、秦兵马俑等考古现场的发掘故事,感到受益颇深,对文物考古也开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一位主讲人都会列一个推荐书单,于是家里又添置了不少文物考古方面的书籍。

  关于读书,费曼学习法被认为是富有成效的学习方法。说的是,你如果想掌握某一个知识,最好的方法是将它讲给另一个完全不懂的“菜鸟”听,并且能够让他听明白;这就是我们说的“以教代学”。

  放在阅读方面也同样适用,一本书的内容,如果你能够用清晰、简洁、准确的语言讲给你的家人、朋友、同事,让他们能够领会大意,这就说明这本书你读懂了、消化了,甚至有了自己的理解。

  所以我一直认为,阅读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阅读也不应该是一件孤独的事情,我们应当经常将阅读的收获与心得与他人交流、分享,这样既激发了自己的阅读动力,又丰富了自己的社交生活,何乐而不为。

  戴潍娜:分享一个女性诗歌书单

  诗人、青年作家

  谈阅读,不如分享书单,我整理了近几年比较好的诗集,想向大家推荐这样一个女性诗歌书单。我还读了一些英文诗集,在此以中文版为主。

  首先是《你是黄昏的牧人:萨福诗选》([古希腊]萨福著,罗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萨福是古希腊最著名的抒情诗人,柏拉图称之为“第十位缪斯”,其出生地Lesbos岛也是英文中“女同”(Lesbian)一词的来源,现存诗歌多为残篇。

  第二本是《勃朗宁夫人十四行诗》([英]伊丽莎白·勃朗宁著,毛喻原译,译林出版社2016年版),她与丈夫罗伯特·勃朗宁都是19世纪英国的重要诗人,当然更为人所知的是他们传奇般的爱情故事,以及她留下的一组《葡萄牙十四行诗》。第三本是《狄金森诗选》([美]艾米莉·狄金森著,江枫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版),狄金森与惠特曼一起,被看作是美国诗歌传统的开创者,但她在世几无发表,终生隐居在麻省小镇阿默斯特,也未结婚,被称为“阿默斯特的修女”。第四本是《唯有孤独恒常如新》([美]伊丽莎白·毕晓普著,包慧怡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毕晓普和狄金森类似,她在世时也是有点默默无闻的,但自从1979年去世以来就名声飞涨,20世纪最重要的女诗人之一。第五本是《精灵》([美] 西尔维娅·普拉斯著,陈黎、张芬龄译,广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普拉斯,“自白诗”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什么叫自白诗?就是当年艾略特提出“非个人化”,把“我”从诗里拿掉之后,突然出现一批诗人,以极度的个人化写作反驳了艾略特的诗观。第六本是《野兽派太太:达菲诗选》([英]卡罗尔·安·达菲著,陈黎、张芬龄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年版),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性桂冠诗人,第一个出生在苏格兰的桂冠诗人,第一个公开出柜的同性恋桂冠诗人。第七本是《重建伊甸园:莎朗·奥兹诗选》([美]莎朗·奥兹著,远洋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1975年,法国著名女权主义批评家埃莱娜·西苏提出:“女性必须通过她们身体来写作。”奥兹的诗便是对此最好的回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观展说展·高端特稿
   第03版:高端视点
   第04版:商报·奥示数据
   第05版:综合
   第06版:观展说展·出版集团
   第07版:观展说展·主题出版
   第08版:观展说展·新书发布厅
   第09版:观展说展·童书市场
   第10版:观展说展·营销观察
   第11版:分销新视野
   第12版:分销新视野
   第13版:百强团队/创新力
   第14版:百强团队/编辑力
   第15版:百强团队/市场力
   第16版:行情报告
   第17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8版:中国阅读周报·2019影响力图书·年度书单
   第19版:中国阅读周报·2019影响力图书·年度书单
   第20版:中国阅读周报·2019影响力图书·年度书单
   第21版:阅读推广专题/名家话阅读与生活
   第22版:阅读推广专题/名家话阅读与生活
   第23版:阅读推广专题/阅读推广人话阅读与生活
   第24版:精品推介
中华书局携重磅好书方阵亮相2020北京图书订货会
荐读书单
庚子新春 名家话阅读与生活
中国图书商报阅读推广专题/名家话阅读与生活21庚子新春 名家话阅读与生活 2020-01-21 2 2020年01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