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霞:精致短篇作品的魅力
原《儿童文学》杂志主编、资深出版人
放眼当今书市,浩如烟海,不能说其中没有优秀之作,只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真若想从中选出几本中意的好书来,不要说一般家长,就连我这资深老编,也无异于砂里淘金,颇费气力。现在全民阅读渐成风尚,而在向少年儿童推荐的书目中,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一说读书,似乎只有读那些长篇巨著才上档次,若不读那些十七、十八世纪的文学经典,至少也应该读当代长篇小说、校园生活故事等,短篇作品则少有问津。
对于这种做法,本人却不敢苟同。我认为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因为生活阅历、社会经验、认知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有限,阅读长篇巨著,难以把握其深刻内涵,读来读去变成了读故事、追情节,看热闹,对于深刻的思想精髓、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却不胜寥寥。而读短篇作品则不同,因其篇幅短小,少年读者完全可以把握,可从多方面汲取营养。比如可赏思想内容,寻觅感动之所在;也可鉴赏艺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分析其艺术特色,总之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短篇作品可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
另外,短篇经典集成还有百花争妍、百川入海之妙。每一篇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生活,看似每一篇都是生活的小花朵、思想的小浪头,而各具特色的小短篇汇聚在一起,就如百川如海、群星璀璨,就有了包罗万象的大气象、大格局。一套丛书就可从多侧面、多角度开拓孩子们的视野,丰富知识,积累经验,让孩子们变得见多识广,更聪明,更有智慧,从而提高认识世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成长。
如果说读书有什么捷径可走的话,我认为就是分级阅读。在什么年龄段读什么书,读适合自己的书和有定评的精品与经典,这是一种成本最低、最快捷的成才之路,也是人们常说的“阅读改变人生,阅读成就人生”。
张国龙:我的“批判性阅读”经验
作家、评论家
读本科时,无疑是我阅读的黄金时代。每天都有大把的空闲时间,可以随心所欲阅读。起初,照着授课老师开列的长长的书单,一一借读。争分夺秒,仍无法逐一读完。不少书硬着头皮都读不下去,即或生吞完了,感觉一无所获。是我的资质太差吗?我是不是不应该选择中文专业?读都读不明白,啥时候才能像别人那样著书立说?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究竟谁的观点才是正确的?我为什么没有独到的见解?上了大学,我为什么丧失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所有的文学史为什么都干巴巴读来味同嚼蜡?我喜欢的作家作品为什么没有被文学史提及?老师们为什么大多卯足劲探究文学现象总结文学规律而回避文本细读?为什么大多数老师讲解文学作品让人昏昏欲睡?为什么很难找到中小学时偷偷摸摸阅读的快感?疑惑与日俱增,却无人告解。所有的任课老师都会强调理论的重要性,我只好强迫自己盲目地啃理论著作。
大二下学期,一个讲外国文学的教授提醒:你们马上就进入高年级了,意味着你们必须具有批判意识。书,是读不完的。许多书是垃圾,根本不值得阅读。我曾经迷信铅块字,对印刷出来的文字就照单全收。我幡然醒悟,很快找回了阅读自信:凡是读不下去的书,一定写得不好。既然读不完,既然很多书不必读,那就索性跟着兴趣走,多读自己喜欢读的。因此,我把阅读重点锁定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鲁郭茅巴老曹艾丁赵”等的作品我基本上通读了,可我更喜欢沈从文、钱锺书、郁达夫、萧红、张爱玲等的作品。遗憾的是,文学史要么几笔带过,要么只字不提。
为了融通古今中外,我开始刻意苦读外国文学作品。还记得第一次读《呼啸山庄》,我紧张得几乎喘不过气来。希茨克利夫的阴贽、变态,颠覆了我的三观。我满怀悲愤,将文中出现的许多处“希茨克利夫”抹黑,还在页边上恶狠狠地批注“可恨”“该死”。掩卷之时,仍难释怀。时值深秋,教二楼外的法国梧桐黄叶纷纷。我在文末的空白处即兴写下了我对《呼啸山庄》的直观感受——那应该是我写下的第一篇书评(当然,上研究生后,我重读《呼啸山庄》,才发现希茨克利夫最可恨又最堪怜)。此外,《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罪与罚》《约翰·克利斯朵夫》《巴黎圣母院》《人间喜剧》《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经典名著,都让我废寝忘食。
渐渐地,阅读过程中许多原创的想法潜滋暗长。我在点头的同时,不自觉地摇头。肯定之后,否定接踵而至。我彷佛看见了自己的蜕变。带着阅读的自信,我顺利地考取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生。我的阅读生涯再一次迎来了拐点。
耿朔:阅读是观察世界和自我的窗口
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畅销书作家
阅读实际上是我重要的工作方式,当成为日常化行为后就很难简单加以总结,我读书的范围比较宽泛,而作为专业学习的阅读和作为休闲放松的阅读,两者的状态也有很大区别,我一向是相互调节,提醒自己不要局限于某一方面,而看似离得很远的不同领域的书,其实都是观察世界和自我的不同窗口,彼此之间也会启迪。我再忙也会保证一直在读小说,因为这对保持人的创造力十分重要。
我觉得在翻开一本书之前,最好对作者有一定了解,知道这本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要有一定的历史观念,这样才能知道是不是合适自己读,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胡福君:老年人阅读之我见
华龄出版社社长
退休以后空闲时间多了,每天怎么过,这是每一位退休老人所面临的问题。我对老年人阅读的好处感悟很深,也觉得推动老年阅读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我认为老年人要每天坚持读点书,开卷有益,从书中可以吸取合理的营养,让心灵得以澄明与滋养,“学知染人,甚于丹青”,读书学习终生受益。
读书,尤其是读好书,实在是对老年人身心有益的事情。一个人是否健康,除了生理方面,更重要的是心理因素。而读书可以益智增慧,助人摆脱烦恼、化解心结。大凡经典作品,往往是著作者学识、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与展现,昭示着人世间普遍的法则与真谛。一册好书在手,可以感悟天地之妙,洞悉人生百态。格言警句让人警醒,至理名言启人顿悟,风趣的语言使人愉悦,优美的描写让人赏心,生动的情节引人入胜,幽默的文字让人宛尔,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增加了生活乐趣。即便偶有不平不愤或郁闷委屈,也会化作一团祥和之气。
老年人一旦从岗位上退下来,没有具体的事做,如果不主动安排点时间读书,整天无所事事反而更觉得时间不好过,容易陷入孤独寂寞等消极情绪中。老年人在读书过程中,可以和其他的老年朋友互相交流,互相探讨,发表各自的看法,通过读书找到志同道合的书友,岂不是一件乐事?
退休后大家从“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参加单位组织的集中学习少了,但随着自媒体的高度发达,接收各种信息的渠道并不少,互联网、微信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各类谣言、骗局满天飞,不法分子乘虚而入,打着健康讲座、免费旅游等旗号诱导老年人消费,对老年人实施诈骗。如果我们的老年人都读起书来,就会拉近与时事、形势的距离,就会掌握新知,提高认知能力,避免上当受骗。
实践表明,老年人的大脑越用身体会越好,反之随着大脑的迟钝身体也会越来越差。研究发现,老年人陈旧的脑细胞的神经根在新的环境刺激下,能够生发新的神经。有科学家用超声波测量出勤于思考的人的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状态,从而保养了脑细胞,使大脑不会过早地衰老。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把读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让看书阅读成为我们老年朋友的生活方式、养老方式,长期坚持下去,养成习惯,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培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情趣,成为“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新时代“三有”老人。如此,我们才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万国英:我向往闲读书,读闲书
青苑书店创始人
因为工作关系,我很难有时间去读想要阅读的书,大部分时间是让读者通过什么途径来获取图书的相关信息,怎样知道读者需要去看哪些书,以及这本书是否适合读者去阅读,通俗些讲就是,帮读者选书。我读书都是比较随意的,我向往这样一种读书生活:闲读书,读闲书。我所谓的闲书,按传统的图书分类法,就是“经、史、子、集”里边的“集”。前三类,大多厚重、深奥,是要学以致用的,怎么能读出闲来呢?就连本来已经闲得可以的“集”,我还要挑那些边三角四的来读,比如唐宋笔记、明人小品。闲读书,读闲书是我一直向往的状态,但是现在真正能闲下来读读闲书也不容易了。
李利芳:读书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事
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
作为一名专业从事儿童文学研究的人文工作者,我的阅读生活基本和研究工作是同一的,休闲式的、无目的的阅读状态很少有,多数是带着问题的、评判式的、研究式的阅读姿态。
阅读本身是很私人化的事情,它是一个精神活动过程,是读者与作者,与书中更多主体,或直接与思想对话的过程。最美的阅读姿势就是阅读者高度融入作品、最痴迷于书中世界的状态。所以那些能把书写得让读者如痴如醉的作家是伟大的。我个人小时候很喜欢读书,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给孩子阅读的材料还是非常有限的。那时同学家有一套《365夜故事》,我特别向往,却一直没能读到,内心留下了永远的遗憾。机缘巧合,现在我能从事儿童文学研究,能阅读到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算是对我童年期精神需求无以满足的一种补缺,所以我很感恩我的专业。
但我所以能坚定地选择儿童文学研究,却真的是和一本书有关,这本书可以说是决定了我的人生方向,它就是《小王子》。关于《小王子》是不是儿童文学,这是有争议的。但我认为其实它是不是儿童文学,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小王子》是一本以“童真”的眼睛看世界的“大书”,它在最本质的意义上逼近了“童年”,以透彻的、抽象的故事表达说清楚了“童心”与“世俗”的区别。《小王子》教给我们如何与世界建立深刻的联系,教给我们要把时间交给那些最原始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它让我明白了我内心需要的是什么,捍卫的又应该是什么。
2019年5月26日,在兰州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我为第三届“爱兰州·爱阅读”2019阅读嘉年华活动开展了一场题为《在家庭中组织与实施儿童阅读》的讲座,听众是家长和小朋友。这是一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活动,因为我的讲述获得了大家积极的反响,那一刻,我深深地感觉到,读书,思考,写作,然后与更多的人交流分享,这大概是人生中最有价值感的事情了。
荐读书单
徐德霞
“儿童粮仓系列”束沛德、徐德霞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该书系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原创儿童文学献礼图书。这套书遴选建国70年来我国当代知名作家70位,《儿童粮仓》童话馆30本、《儿童粮仓》小说馆40本(已出版30本),每本囊括了作家多年创作的中、短篇作品中的成名作、代表作和获奖作品,是一套名副其实的名家名作丛书。该书特色之一是“小”,但小中见大,小书里面有大乾坤。特色之二是“乐”,但乐而不浮,乐而不轻。第三个特点是“精”,精选作家、精品呈现。
张国龙
《采桑子》叶广芩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该书是京味小说的杰作,以天皇贵胄的没落和簪缨家族的消失,钩沉一段厚重的历史。
《小翅膀》周晓枫著,作家出版社
虽然小翅膀忙着给孩子们送“噩梦”,但是,通过对“噩梦”的改造,守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也温暖了每一个长大的成人。
《我的童年在长大》林焕彰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轻柔、诗意地将童年的纯真与人生的厚重相融合,营造出独有的林氏意境。
《吕丽娜童话精选集: 五只小兔子的远方》吕丽娜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个个温馨感人的动物小故事,洋溢着“爱”的芬芳。
《雅舍小品》梁实秋著,云南人民出版社
文章短小精悍,贴近生活;丰厚的学养,温润的文笔,以及处处令人莞尔的幽默,读来令人如春风拂面,又时不时能激发思考。
胡福君
《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知识读本》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著,华龄出版社
阅读该书可以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国情会有基本的了解,对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在老龄社会的责任也将有基本的认识。
《快乐万岁》袁志发著,中国文联出版社
作者以诗的语言把老年人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悉数道来,读该书胜过吃药。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简媜著,九州出版社
台湾作家简媜以优雅而不失机智幽默的语言,告诉你如何优雅地老去。
《当世界又老又穷》[美]泰德·菲什曼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该书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呈现出全球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面貌,勾勒出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未来图景。
万国英
《寻美记》熊培云著,东方出版社
既有对美国重大事件的历史回顾,又有赴美观察时的现场所感,更有几年后回到书斋里的沉淀与反思。
《钱锺书交游考》 谢泳著,九州出版社
该书使读者更透彻地了解钱锺书的学术领域和他的精神世界。
《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吴钩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该书是讲述宋朝“风雅”生活的一本趣味图书。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撰写,译林出版社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首度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陈寅恪家史》张求会著,东方出版社
该书是一部全面展示陈寅恪家族二百年奋斗历程的史学研究著作。
李利芳
《犇向绿心》汤素兰著,天天出版社
这是一部直指城市发展与人类心灵建设的优秀童话作品,它在当下都市孩子的生活现实中创造出了自然的奇迹。
《风的孩子》王君心著,大连出版社
该书将自然与人文视域高度融合,引导孩子在最感性的层面热爱自然,拥抱自然,保护自然。
《雪精来过》汤汤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该书富含深度隐喻,它告诉孩子们,我们在“美”的面前必须具有“止步”的意识与能力。
《建座瓷窑送给你》彭学军著,二十一世纪出版集团
小说将中国博大深奥的陶瓷文化与今日中国之儿童的精神成长实现无缝对接,其自觉的文化意识与价值引领在当前原创儿童文学领域独树一帜。
《天女》周静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周静为存在于《山海经》中的“天女魃”赋予了故事和性格,使其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画廊中一个可标识的人物,孩子们透过周静的文字可以看见整个“世界”。
耿 朔
《年方六千:文物的故事》郑岩、郑琹语著,活字文化策划、中信出版集团
父亲的文字,女儿的画笔,一起找回近90件文物的身份与记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重面相。
《第五次开始:600万年的人类历史如何预示我们的未来》[美]罗伯特·L.凯利著 徐坚译,中信出版集团
一位考古学家从人类历史上四次重大转折中汲取经验,思考过去与未来的可能链接。
《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王明珂著,中华书局
通过对川西北地区羌族生存现状和历史资源的长期调查,作者探讨了华夏西部族群边界变迁等多层次问题。
《“山中”的六朝史》魏斌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这本书引领读者走进六朝的数座名山,看看山岳景观发生了怎样的转折性改变,从而丰富有关六朝历史的认识。
《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罗新著,新星出版社
回到现场,用脚步丈量,才能发现历史丰富的细节,在天地山川之间,也更适合探讨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