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家庭而言,亲子旅行是每个夏天的“诱惑”。但同时,很多家长其实不常或者还从未和孩子一起踏上旅途。亲子旅行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在今年夏季长假开启之际,《成长教育周报》特别约请从孩子4个月大就开启亲子旅行、至今带孩子行走五大洲60个国家的环球亲子旅行家陆春(笔名“青春河边巢”),聊一聊亲子旅行这回事。
亲子旅行为什么值得选择?
首先来说,亲子旅行是一场爱的旅行,是亲子关系提升的一种方式。很多家长会觉得带孩子旅行太麻烦了,尤其年纪很小的孩子,需要做的事情就更多。旅行就像搬家一样,如果孩子在途中生病了,多半的快乐也就泡汤了。事实上,相对于这些凭空想象的、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我选择一定会发生的事情。一定会发生的事情是什么呢?
旅行带给孩子多元化的价值观。读书是了解世界的窗口,旅行则是对外面世界的亲身实践。万卷书,当然要读,但绝对不要死读。相同的,万里路,并不要傻玩。深刻理解和深度游玩,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旅行可以更好地让孩子了解到人在不同环境中存在的意义,容纳不同的价值标准与追求。有句谚语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亲子旅行中,爸爸妈妈就是孩子的师傅。请家长督促自己当好这个角色,给孩子做好引导。
旅行让孩子认识多样化的世界。人在旅行中会经历各种不同的人文和风俗,多种文化的碰撞造就不同的世界观。有什么比亲眼所见、亲身感受来得更真切呢?旅行可以把孩子带到十里之外、百里之外甚至是万里之外的地方,看到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在英国,也许孩子们会看到,如果客人晚到,司机师傅会很严厉地与向导交涉并想要直接按照计划开车离开。在斯里兰卡,孩子会感受到,当地人如此淳朴,会脸红,会害羞。在日本,孩子会发现,即使他走出很远了,工作人员仍在行礼、送别。而这些经历和感受就是不同文化、不同历史、不同背景、不同民族的真实画面。很多朋友会说:“去家门口的公园就可以了,为什么非要跑那么远?”答案就是,这些深刻的生活画面和感受并不是在家里就可以体会得到的。
旅行让孩子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我们活着到底如何去度过这有限的生命?在经历过大千世界后,孩子会思考、提问,会有不同的声音。他会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会更容易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和梦想。
如果说我的孩子小锟在旅行的这几年里有什么变化,毫无疑问,他比同龄孩子更加成熟,更加独立。在他四岁的时候,爸爸妈妈有事需要外出,他已经可以独立在家处理自己的事情。这听起来似乎不可能的事,真真切切地发生着。小锟的性格非常好,不会睚眦必报。他有很强的沟通能力,我从不担心小锟处理问题的能力,因为沟通是一切问题的开端。
当孩子旅行回来,家长会觉得孩子和以前不一样了。其实发生变化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家长。日常生活中,家长由于各种琐事常常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导致孩子的情绪也会发生变化。同样,家长在旅行中放松的状态也会影响孩子。所以,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其实自己也要做出一些变化,才能和孩子一起进步,提升亲子关系。
什么才是高质量的亲子旅行?
高质量的亲子旅行一定是孩子和家长都可以参与其中,并不是孩子玩得很开心,家长在一边刷手机。或者家长玩得很开心,孩子却没有心情去参与。我之前带团去云南彝族,就是要家长放下手机,孩子和家长共同去完成一件事情。我们会让家长担任不同的角色,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共同分工完成。日常中,家长又如何实现高质量的亲子旅行呢?
出发前一起规划亲子路线和行程。亲子旅行的路线不能是单方的决定,要满足家长和孩子各自的需求。比如,家长想去的地方,可能孩子并不是很感兴趣,但是家长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也要让爸爸妈妈实现自己的愿望。互相体谅和迁就彼此本就是生活中的能力,很多家长可能会问,既然都出去玩了,为什么还要迁就彼此呢?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每一次旅行都是一场爱的旅行,没有完美的事情,总是会有些遗憾。我们只是要尽量不留遗憾。我带着小锟走了60个国家,国内只有西藏还没有去。这么多次旅行都是完美的吗?并不是,看似再完美的旅行也会有未实现的目标,所以不要刻意去追求所谓的完美旅行。只要旅行能让孩子和家长有所收获,就是一场高质量的亲子旅行了。
旅途中尽量放下工作,和孩子一起完成任务。旅途中,家长不要总接打电话。孩子刚刚要说话,你这边电话来了,次数一多就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从而失去和孩子沟通的机会。在旅途中,要把握和孩子交流的机会和空间,这会提升亲子关系,也会带着孩子进入旅行的状态。
旅行中记录手账。每一天的旅行中,家长都和孩子一起记录下当天的足迹和一些事,绘画或者文字都可以。这样做不仅仅可以让孩子加深印象,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写作能力。家长和孩子一起做手帐,又是亲子陪伴的方式。
旅行结束后的总结。每一次旅行都要和孩子总结其中的一些事情,比如哪个地方是最美的,哪些地方好像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等等。任何可以总结和分享的事情,都可以记录下来,一是可以为下一次的旅行做好准备,二是可以让孩子锻炼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亲子旅行要避免哪几个误区?
亲子旅行不要攀比。不要觉得飞跃万里才算是一种亲子旅行。即使是去动物园,也是一种亲子旅行。我们要从亲子旅行中得到收获,但是收获没有等级之分,大可不必把亲子旅行当做炫耀的资本。
亲子旅行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亲子旅行也不是在孩子越小的时候开始就越好。亲子旅行的一切前提要看孩子的自身情况,如果只是为了亲子旅行而旅行,结果一定不是最终想要的。同时,不要盲目认定带婴幼儿旅行的不可实施性,带婴幼儿旅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和很多父母一样,这个问题也让我很困惑,甚至很矛盾。我会想,孩子生病怎么办,在旅途中孩子闹、不听话我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让我的亲子旅行计划一度夭折。然而另外一个声音却在不断重复:一定要带着孩子旅行,这样孩子才有机会解外面的世界。最终,我还是被后者打败了。比起前者可能发生的事情,我选择了后者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不要简单以“有用”和“没用”去评价。很多时候,一些朋友会说,带这么小的孩子去旅行有什么用呢?孩子什么都记不住,大人也多花了一笔费用。殊不知,亲子旅行不能用这些字眼去形容和衡量,似乎“有用”已经成为人们评价一些事情最常见的做法,孩子学习钢琴有用吗?孩子上补习课有用吗?孩子学舞蹈有用吗?对于孩子的问题,我们用了太多的“有用”,或者“没用”。那么究竟这样的简单评价是否合理呢?
很多父母都明白这些道理,只是我们太想看到这些爱好背后的效果,早已忘记了孩子最初参与这些活动的初衷。事实上,孩子只是单纯爱好,然而很多时候,家长把这些爱好加注了诸多的评判。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能用我们所希望的结果去评判。一个孩子参加了数学补习班,期末考试中数学考试得了95分,我们理所当然认为,这个孩子成绩有所提高,补习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亲子旅行怎能用这样的方法去衡量和评判呢?我们能说带着孩子旅行,所以孩子的旅行成绩就好吗?显然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亲子旅行是让孩子们可以看到课本以外的世界。不要认为婴儿阶段的孩子没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只是我们剥夺了孩子认识世界的机会和权利,想当然地认为孩子的年纪是不可跨越的问题。那句令人感触颇深的话这样说:“你剪掉了我的翅膀,却怪我不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