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认为,当下中国出版改革发展到这个时候,此次论坛“关注文化建设,关注品牌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称此次论坛是“62年来的首创,一个很好的创意”。
■商报记者 潘启雯
优势互补和深度合作
1948年10月,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三店在香港合并,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后来大部分人员迁往北京,在北京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管理处。北京的三联书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归属人民出版社,直至1986年方独立经营,称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8月成立上海三联书店。今天,北京、上海、香港三家三联书店在不同地区共同为振兴中华做出贡献。
人们把此次论坛的召开,自然而然地联系到北京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今年9月26日成功改制为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独家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同时更名为北京三联韬奋书店有限公司。站在了发展的新起点上,其更名背后,透露出的是中心改制后正在压力下走向市场——能否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可以说是“二次创业”,考验,也才刚刚开始。
对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在论坛结束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上海、香港三联书店同根同源,多年来分处三地独立发展,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此次年会是三地三联高层的首次聚会,旨在加大交流合作的力度,在信息交流、人员培训、项目合作以及战略投资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和深度合作,从而扩大品牌影响力,增加核心竞争力。”
当记者问起为何三地三联独立发展这么久,这次却突然坐在一起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樊希安语重心长地说:“今年,广州购书中心三联书店突然关闭,大家都以为那是北京三联书店的分店。其实,那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开的分店。从这件事,我们想到了‘三联’这个品牌的重要性,也才有召开此论坛设想。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因同根同源,坚守文化使命永不嫌晚。而且这样的论坛和交流,以后将每年举办一次,明年10月份左右将在香港召开第二届京沪港三联书店高层年会。”
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表示,当前出版业日益呈现市场化、规模化、数字化、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行业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出版资源的流动将更加快速,出版机构之间的合纵连横将更加频繁。“尽管京沪港三地的三联书店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和高度的精神默契,但还是非常有必要通过统一、具体的行动来进一步加强交流,建立一种整体的资源合作机制。譬如选题资源共享机制、人才交流培养机制、市场营销联盟等,以便增强整体的风险抵御能力和市场核心竞争力,形成更加紧密、更为牢固的命运共同体。”
聂震宁进一步指出,今天,历史已经给中国出版业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新的契机,我们同样要全力巩固它,在海内外发扬光大。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举办这个高层年会不仅正当其时,而且有着非常特别、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相信,京沪港三家三联书店通过精诚合作,一定能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更好地抱团取暖、抱团共进,更好地将“三联精神”发扬光大,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共同宣言引期待
《京沪港三联书店关于弘扬光大三联品牌的共同宣言》的发布,既是此次论坛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大成果。对此,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表示,“在世界成为地球村之际,我们不能不考虑出版的国际化,尤其是当世界聚焦中国、聚焦中国文化的时候,我们不能不研究和倡导中国出版的走出去,进入世界主流文化市场。中国出版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同时,不能不探讨和谋划世界各地与各民族的本土化问题。应当说,现在的环境极好,机遇正多,我们应当抓住机遇,三联三地联手,正好可以利用各自的优势形成综合实力,进军世界出版,进军世界文化市场。”
11月27日,本报记者第一时间拿到了经过讨论修改后的共同宣言,发现其主要包括六个条目:其一,弘扬三联品牌;其二,竭诚为读者服务;其三,勇于文化担当;其四,保持格调和品位;其五,努力拓展海内外市场;其六,同气连根,紧密团结。
针对共同宣言中第一条提到的“弘扬三联品牌”,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万雄深有感触。陈万雄指出,三联三地在这个时候重新讨论保护品牌、发扬品牌,是当前中国向更伟大、更强大、更现代化的国家发展当中非常重要的,相信通过这次年会,各地三联人会更认识、更珍惜、更努力于这个品牌,并愿意为它献身,只要努力,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就会做出重大的贡献。
聂震宁对《京沪港三联书店关于弘扬光大三联品牌的共同宣言》的成功发布感到非常高兴。他说,无论是在1949年前还是1949年后,无论是在内地还是海外,无论是合并还是分立,这种时空上的分离或者体制上的分离并没有切断一脉相承的“三联传统”,没有改变三联书店“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基本宗旨。“在历史风雨和市场竞争的洗礼中,三家三联书店一直高举时代精神和文化建设的大旗,用共同的‘三联精神’打造了众多书籍瑰宝,有的是脍炙人口的文化读物、有的是历久不衰的学术经典。”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界始终保持着对各地三联版图书的新期待,人们一直坚信还会有更多的三联版优质图书源源不断地面世。现下,学界常常用‘经济地理学’或者‘文化地理学’的学术视角,来描述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现象或者文化发展维度,我想,邹韬奋先生等先贤创立的三联书店和京沪港三家三联书店共同继承的三联书店,当然也可以算是一种内涵独特的‘文化地理’现象。它们超越了空间的阻隔,用一种独特而共有的精神,为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读者奉献了同样精美的精神文化产品,并在宏观出版格局中形成了独特的企业品牌。”聂震宁补充说。
团结是三联珍贵的传统
在外界看来,三联书店的出版标记,早已为读者所熟悉,简直成了读书人的“图腾”。其实,在三联书店自成立之后,发展越来越多元化,但最初三店共同办杂志的传统仍然延续着,1979年创办的《读书》杂志便是代表之一。《读书》中的文章或是谈古论今,或是探讨社会现象、学术问题,都体现着深刻的思考过程和浓厚的人文关怀,始终拥有一批忠实的读者。
当年,曾经亲身参与三联书店成立的香港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蓝真回忆,62年前,三联书店的成立仪式在香港皇后大道54号2楼生活书店的门市部举行。
“当时的门市只有30多平方米,20多个书架,40几个职工,成立仪式非常简单,门市的正中挂了一幅红字——‘团结就是力量’,两边领导的题字——‘团结第一’,‘团结如一个人’,然后众人高唱《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蓝真老先生的真情回忆让人身临其境。其实,团结一直是三联珍贵的传统,也是三联最有代表性、最有个性的品牌。
蓝真老先生要求年会以后,三家三联书店一定要密切联系,互相支持,共同发展。“不辞衰老敲边鼓,敢助青年闯险关”——蓝真老先生还借用苏步青的两句诗来表示自己的决心和对年轻人的勉励和期待。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深情地说,三联书店之所以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竞争力,很重要的一条在于邹韬奋先生等一辈文化大家始终坚持自身的学习和抓好三联书店员工的学习。“我记得在参加高考的时候,那个时候要上班,我一个亲戚给了我一个邹韬奋先生所书的条幅,告诉我一边学习,一边生产,克服困难。而且邹韬奋先生在病重期间仍然坚持学习,关心店内职工的学习,邹韬奋先生倡导的也就是三联书店始终能维系下来的精神,就是文化人始终自己要有文化,自己要不断地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我想这些老一辈出版家开创的事业、积累的宝贵经验不仅属于三联书店,也是我国出版界的重要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