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04:书评/思想·科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恒的乌托邦之旅
柏拉图 (Platon,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是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70年~前399年)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曾三次去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活动,企图实现理想的奴隶主贵族政治,但以失败告终。而后由于恢复了民主制度,导致了他的老师和朋友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
  乌托邦之所以被不断书写,是因为人们处在永恒的渴望之中。许多世纪以前的乌托邦中诸多内容或许已成为今天的现实,但从根本的意义上讲,乌托邦是不可实现的,渴望一种不可能的完美,这是人的宿命。

  ○杨红伟(上海大学公共管理系)

  近日,岳麓书社出版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名著《理想国》,该译本由我国翻译名家顾寿观先生成稿于20世纪80年代,译稿以多种希腊文文本为基础,并参考了流传于各国的译本和注本。吴天岳先生在借鉴近20年来西方柏拉图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对原译稿进行了细致的校注,从而使译作更加准确且便于理解。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乌托邦著作之一。所有乌托邦观念的发生都依赖于人类的反思性智慧,人应当以何种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或者,何种生活才符合人的本性?这些问题穿越历史,不断追问着人类的灵魂。正是这种精神的自我反思,才使人成之为人,历史成之为历史。

  柏拉图时代雅典政治中的难题,是民主制能力与德性的双重颓败。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溃败,海上霸权的丧失,30僭主的政变,都充分暴露了民主制的无能。而苏格拉底之死,作为西方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从更深的层次上显现了现实政治的严重危机。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最具美德(即知识)之人,经过民主的方式被剥夺了生命,这一事件展现了雅典政治生活中德性与权力之分裂。它意味着“政治现实与探求真理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自然会由此产生出对现实政治的深刻反思。现实城邦的衰落,必定是因为它偏离了一个理想城邦应该具备的品质。而判定这些品质必定基于某种普遍的原则,这就是正义。只有弄清了城邦的正义之后,才可以设计出相应的制度、结构和法律,从而重新塑造出一个正义的城邦。

  《理想国》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不在于对理想城邦的种种有趣的设计,而在于对理想城邦的原则的讨论。柏拉图乌托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正义的观念。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对当时社会上正义观的混乱颇为忧心,所以他的目的就是要树立可靠的正义观念。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关于什么是正义的看法。苏格拉底的主张蕴涵了这一观念:正义作为具有指导性的总原则,必然同时意味着逻辑上的“真”和道德上的“善”,正义必然体现了二者的统一,这也恰好符合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主张。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的总原则是和谐,即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他说,每个人天生皆有等属,分别由黄金、白银和铜铸成,依次属统治者、护卫者和技艺者。他显然不是贵族制的提倡者,因为社会等级的标准并非基于世袭的原则,也不是依据财富,而是基于人的本性的所属。等级体系并不是固化的,因为禀赋差的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而进入较高的等级,而较高的等级者也可以堕入较低等级。这种流动的等级体制所体现的原则是西方传统中流传久远的正义原则,即“给同样的事物以同样的对待”,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在其适宜的位置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

  接下来是对正义城邦的具体设计。柏拉图理想国的统治者是哲学王。哲学家生就了两种本性,即爱智慧和节制,哲学王的设想根源于现实中雅典民主政治已沦为庸人之治,统治者目光短浅,注重私利,又缺乏统治的技能。哲学王正是“以德致位”的表达,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实现城邦的正义和优良的生活。

  让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或者把统治者转变为哲学家,恰好符合城邦的正义原则。因为哲学家是那些眼睛盯着真理的人,只有统治者才会牢牢地把握住知识,排除任何意见的干扰,从而摒弃私利的诱惑,使他的行动纯粹地出自公共利益的动机。苏格拉底将城邦的正义是否可能归结为哲人与政权的结合是否可能的问题。然而,正如施特劳斯所指出的:谁都能看到,哲学家投身于现实政治,即使不是有害的也是无用的。苏格拉底本人因为干预现实政治而丢了性命便证明了这一点。

  和一切乌托邦的假定一样,苏格拉底认为理想的国家应当是和谐的,和谐又是指没有冲突,而消除冲突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取消私利。于是便引入了关于理想国的第二项设计,即财产公有。公有财产是柏拉图的乌托邦遭人诽谤的重点。然而,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所有这些异议,都由于忽视了柏拉图这一主张的理论背景而不得要领。柏拉图的本意是私人利益完全从公共领域中排除出去,因为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是格格不入的。

  美德与权力的结合的哲学王、政治上的等级制与经济上的财产公有,是柏拉图对理想国的主要设计。接下来的问题是,正义的城邦如何可能?柏拉图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借苏格拉底之口说,理想城邦有其独立而内在的价值,并不以能否实现为标准。行动失败之后转入对理想的反省,这是人的高贵之处,却也是人之荒谬之处。因为任何理想必有其自身的依据,仅凭实践并不能肯定或否定理想本身的价值。所以理想的城邦只是一个样板:“我们看着这些样板,是为了我们可以按照它们所体现的标准,判断我们的幸福或不幸,以及我们幸福或不幸的程度。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表明这些样板能成为现实存在的东西。”

  所以,《理想国》中关于理想城邦的对话,主要是确立理想城邦的绝对观念,并把这一观念作为我们进行判断的依据,至于能否实现它,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由于乌托邦的不可能实现,它才能够持续生长于人们心中。乌托邦之所以被不断书写,是因为人们处在永恒的渴望之中。许多世纪以前的乌托邦中诸多内容或许已成为今天的现实,但从根本的意义上讲,乌托邦是不可实现的,渴望一种不可能的完美,这是人的宿命。

  不过,柏拉图从未放弃建立“理想国”的梦想。他对雅典的政治现实极度失望,深感道之不行,便乘桴浮于海。在叙拉古岛怀着一丝侥幸,企图把一位僭主教育成哲学王,结果话不投机,被贬身为奴。他的朋友在奴隶市场发现了他,舍金赎回。柏拉图曾经周游列国,最远处到过埃及和叙利亚,无所建树。于是回到雅典,创办学园,收徒授业。耳顺之年,又两次漂流海外,企图有所成就,但终归失败。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这是人之悲怆所在,也是人之伟大所在。

  《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  顾寿观译  吴天岳校注/岳麓书社2010年9月版/38.00元(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分销视野
   第03版:分销视野/民营业态
   第04版:书业时评
   第05版:教育出版
   第06版:专稿
   第07版:专稿
   第08版:资讯超市
   第CG01版:中国阅读周刊
   第CG02版:文化/关注
   第CG03版:文化/聚焦
   第CG04版:书评/思想·科学
   第CG05版:书评/文艺
   第CG06版:书评/非小说
   第CG07版:书评/财经·管理
   第CG08版:书评/文史·童书
当代中国社会之高人见识
永恒的乌托邦之旅
反思中国科学史的过去开创中国科学史的未来
编辑荐书
文本的新铺陈与意义的新呈现
广告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思想·科学CG04永恒的乌托邦之旅 2010-11-02 2 2010年11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