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真正作为一门学科,还是现代的事情。著名科学史家萨顿一生以科学史事业为职志,对科学史的发展有着奠基性、开创性贡献。他倾尽毕业之力,遂使科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在哈佛大学的学科门类里,并具有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使科学史研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科学史完成了建制化工作。
科学史在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人类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根植于希腊理性而形成的西方科学观的主导下,科学史长期以来被视为西方人的专利,中国的科学史皆被世人所忽略。西方著名学者李约瑟为了将中国的科学文明也纳入世界统一的科学史图景之中,以超绝的意志和精力,完成了巨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改变了世界对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看法。之后,在以竺可桢为代表的中国老一辈科学史家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科学史的研究也开始慢慢融入世界科学史的潮流。1956年9月以竺可桢为团长的中国科学史代表团前往佛罗伦萨出席第8届国际科学史大会,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以科学史家的身份在国际科学史界正式地集体亮相。1957年元旦则有中国第一个科学史机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的建立。近年来,中国科学史随着大批历史学家、科学家和科学史家长期以来艰苦卓绝的努力工作,虽然还面临许多困难,但总体上已发展成一个相对成熟的学科,有自己创办的杂志、学会、研究机构、硕博士学位授予权,也在历史学领域日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蓬勃的生机,体现了更加独特的研究价值。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在探讨中国科学史学史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也具备可能性的条件。
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詹志华同志进行了这样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其新近出版的《中国科学史学史概论》就是明证。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中国科学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价值和意义,系统梳理了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细致考察了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并对科学史学与科学创新的关系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将中国科学史置放于世界背景之中,介绍了国外科学史的发展历程和国外中国科学史学的情况,讨论了中国科学史学与国际接轨的问题。这些成果的取得,凝聚了作者长期多年研究的心血。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科学史学的整体格局和演变,把握中国科学史的学科性质和我们自身的使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中国科学史学的研究,是一个十分浩瀚的工程,不仅需要历史和科学的双重素养,而且也需相当的古文字功夫。虽然中国科学史研究目前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中国科学史在世界科学史研究中被忽略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就中国国内本身来讲,研究历史的人往往排斥科学史,视科学史为“小媳妇”,科学史研究生的招生,很多还是挂靠和依附在各个自然科学门类之下,如物理学学科下的物理学史,化学学科下的化学史,农学学科下的农学史,或是作为某个二级学科下的一个研究方向,如科技哲学下的科学史或科学思想史,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其处境令人尴尬,其地位尚有待提高。中国历史学家肩负着整理和发掘中华人类文明史的重任,如历史家描绘的中华文明图景,没有对科学的描述和讨论,那将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是支离的历史事业。随着中国科学史在中国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的日益增加和升华,中国科学史的研究一定会更加重要起来,作为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其研究成果也将有力地推动整个中国史学的繁荣和发展,这也是对中国科学史学进行反思和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科学史学史概论》詹志华著/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48.00元(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