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01:中国阅读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60年后忆阿炳:虚构的和真实的人生
  ■桫 椤(书评人)

  今年是我国盲人音乐家阿炳逝世60周年,这个传说中的音乐人在近日有人忆起,以一本与其音乐代表作《二泉映月》同名的书由新星出版社出版面市。

  我曾经收藏有数个版本的阿炳曲集,从磁带到光盘,再到如今流行的MP3音乐,甚至包括介绍他的传记资料。除了被他创造的音乐世界所感动,还有一次是在河北保定裕西新华书店门前的空地上,看到一个双腿缺失的残废艺人坐在装了轮子的木板上,由一个八九岁的女孩牵着,拉响手里的二胡,演奏《二泉映月》。小女孩坐在他身旁,两手托腮,不看四周围拢的人群,只盯着艺人沧桑的脸……仿佛这就是阿炳真实的还原,只不过他的盲换成了眼下的瘸,而董催弟换成了这个八九岁的女孩。

  究竟什么是真相?无论中外,皇皇几千年的历史,只不过是帝王的家史,是强权势力的“起居注”。像阿炳这样一个在他生活的时代鄙贱的人,尽管距离他过世尚不足百年,但真相已经远去。我们听着他的《二泉映月》,听着他的《寒春风曲》,所能做的,只能是想象并虚构他的身世——不仅如此,即便在他活着的年代,他的身世已经被他自己刻意地打扮成了一副假象,当彼时,又有谁能够想得起探究一个盲艺人的真实身份呢?

  所以,阿炳作为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坐标,始终影影绰绰地站在他的纬度里。他的生年,他的家世,甚至他妻子的名字是“董催弟”还是“董彩娣”,甚至他骨灰的去向,都笼罩在浓浓的迷雾之中。后代人恍惚觉得,他是一个自小就极有品格的民间艺术家,因为对艺术的热爱才练得一手绝艺。这样的评价符合我们心目中对杰出艺术家的成长猜测。殊不知,他的日用常行却与知识分子所提倡的传统价值观念大相径庭,他出入烟花柳巷害了梅毒,导致双目失明;他在街头卖唱的所得,几乎全部用来供他和妻子吸食鸦片;他在无锡崇安寺前的场子里,阴损那些给他钱少的人等等。

  这样的真实似乎不应该出现在阿炳的身上,但却无法更改,因为这是客观的存在——这也并无损于阿炳作为一个优秀民间艺术家的光芒。也许正因为这些阴影的真实,客观上为阿炳创造了一个有益于他的音乐的境遇。1950年12月4日,“阿炳沉疴不起,吐血逝世,享年58岁”。60年一甲子,当年曾经亲眼见过阿炳、尚能正常回忆并表达的人已经少之又少,再捱些时日,真实的阿炳将从人间消失。一位叫黑陶的作家,“试图还原阿炳,追摹一幅无限逼近于真实的阿炳肖像”,“最终找到了多为亲眼见证过当年阿炳生活的知情者”。他将他们的回忆编辑在一起,是为《二泉映月——十六位亲见者回忆阿炳》。

  回忆阿炳的这16个人,莫不是当年与阿炳有过直接交往的人。其中特别应当提到的有:黎松寿,1921年生,他发掘抢救了《二泉映月》曲子,亲历了为阿炳录音的全过程,为中国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朱学津,1924年出生,是一位亲眼见过阿炳的画家,他的阿炳画像是除了那张伪无锡公安户口底册上阿炳照片外的最真实的阿炳“标准像”。等等诸人的回忆,如今已与阿炳的琴声一道堪称绝响。

  小泽征尔说:“这种音乐只应该跪着听!”这样冠冕堂皇的话说得人辛酸。根据前人的回忆,阿炳是没有为生计跪过人的,即便日本人占领无锡,他也只凭他的琴声当作叩开城门的钥匙。阿炳是不幸的,潦倒残生;阿炳又是幸运的,音乐给了他一个小宇宙。真实的阿炳与被艺术史想象出来的阿炳,一个是他手上的二胡,一个是他肩上的琵琶。每当《二泉映月》响起,就会有一个模糊的影子,从大街上走过,穿灰布旧长衫,头上别着发髻——你说,你看到了还是没看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分销视野
   第03版:大众出版
   第04版:世界出版
   第CG01版:中国阅读周刊
   第CG02版:文化/聚焦
   第CG03版:书评/小说
   第CG04版:书评/童书·文史
   第DXZK01版:2010全国大学社图书订货会专刊
   第DXZK02版:2010全国大学社图书订货会专刊
   第DXZK03版:2010全国大学社图书订货会专刊
   第DXZK04版:2010全国大学社图书订货会专刊
   第DXZK05版:2010全国大学社图书订货会专刊
   第DXZK06版:2010全国大学社图书订货会专刊
   第DXZK07版:2010全国大学社图书订货会专刊
   第DXZK08版:2010全国大学社图书订货会专刊
   第DXZK09版:2010全国大学社图书订货会专刊
   第DXZK10版:2010全国大学社图书订货会专刊
   第DXZK11版:2010全国大学社图书订货会专刊
   第DXZK12版:2010全国大学社图书订货会专刊
   第DXZK13版:2010全国大学社图书订货会专刊
   第DXZK14版:2010全国大学社图书订货会专刊
   第DXZK15版:2010全国大学社图书订货会专刊
   第DXZK16版:2010全国大学社图书订货会专刊
   第ZK01版:中国图书营销周刊
   第ZK02版:中国图书营销周刊/本期话题
   第ZK03版:中国图书营销周刊/案例解读
   第ZK04版:中国图书营销周刊/广告
   第ZK05版:中国图书营销周刊/操作实务
   第ZK06版:中国图书营销周刊/人物志
   第ZK07版:中国图书营销周刊/个性书店
   第ZK08版:中国图书营销周刊/行情报告
第一时间书
告诉孩子新中国60年发生什么了
着力点在“书”和“会”,忽略了“读”
在不确定性中寻找道路
回望1980年代中国经济学家群像
60年后忆阿炳:虚构的和真实的人生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阅读周刊CG0160年后忆阿炳:虚构的和真实的人生 2010-11-09 2 2010年11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