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用“金手铐”将经营者与公司利益进行捆绑,但如何正确行使股权激励的作用又不令股民“唱空”,实乃一门艺术。
记者近日获悉,经过几年的争取与探索,在全国新闻出版界整体改制中,《知音》传媒集团首次实现管理层及业务骨干持股,打破了过去采编、发行相分离的体制,建立起股权多元、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经营机制灵活的股份制集团公司。
尽管有关方面尚未正面回应相关细节,尽管《知音》传媒集团的上市之路还有一段距离,但此消息无疑将是国有出版单位改制中的标志性事件,也间接印证了2011年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在已经上市的出版传媒企业中进行股权激励机制的试点,为企业发展增加内在活力”这一信号。
书业企业股权激励“山雨欲来”。
文化企业竞争更需激励机制
股权激励,让出版改革一池春水再起涟漪。
就在年初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记者与多位出版发行集团老总谈及总署报告中关于“股权激励机制试点”的表述,不少人称之为报告中的亮点、兴奋点之一。“西方传媒企业做得很大很强,与股权激励机制有很大关系”,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李朋义认为,“出版产业是轻资产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也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有无穷的发展后劲。股权激励机制对出版产业广大从业者未来付出更大劳动、进行更大创新,可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支持”。在他看来,这样的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思路及政策配套,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与李朋义一样,绝大多数人表示在出版业是“第一次正式听到这个提法”,“很关注下一步究竟如何试点”等。不仅可能试点的上市出版传媒企业对此高度关切,非上市企业也十分感兴趣。
早在2006年10月,国资委、财政部出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推行一度进展缓慢,同时出现部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条件过宽、业绩考核不严、预期收益失控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2008年12月,两部委发出《关于规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对2006年办法进一步补充和细化。
一位长期关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学者认为,股权激励就像一副“金手铐”,根本目的是推动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把公司激励对象的利益与上市公司的发展捆绑在一起,以此调动公司经营者的积极性,以股东心态对待公司,被认为能够最大化股东利益。股票期权作为一种价格激励,使得持有人不仅关心公司的现在,更关心公司的未来,因而股票期权制度成为股权激励的最主要的模式。在出版业提出这项“试点”,可谓这个传统行业的一种新变化,提振士气,助力上市企业可持续发展,让人眼前一亮。(下转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