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访者 张 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前所长、工程心理学专家)
作为一门研究机器如何更适合人类使用的学问,工程心理学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太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前所长张侃老师作为国内工程心理学界的知名专家,这些年也非常关注电子阅读器的迅速崛起。在他看来,这种电子阅读设备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从根本上并不会严重冲击纸质图书出版,原因在于——
□ 2011年是平板电脑的爆发之年,您认为电子图书是否会取代纸质图书?
■ 电子图书不会取代传统的纸质图书。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阅读是一种文化和生活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从小看书,养成习惯之后就很难用不以纸质图书展开的阅读方式来取代之。
□ 商品的存在有赖于消费者对其心理上的需求,纸质图书有继续存在下去的社会心理基础吗?
■ 对于阅读,人们有多重心理需求,从图书中获得知识是一种心理需求,而拥有一本实体书的满足感也是一种心理需求。纸质图书带来的最大心理感受,就是阅读的方便性。以我自己为例,我喜欢在床头放几本书,每晚临睡前拿起一本书就读,读完马上睡觉。但如果将这些书都装进电子阅读器当中,不仅没有坐拥书城的实感,也丧失了翻书的乐趣。
□ 工程心理学研究的是人与机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从这个学科的立场上来看,电子阅读器可以根本性地取代纸质图书吗?
■ 研究证明人在打开网页时,可忍受的时间是平均3秒钟。你说,现在启动一个电子阅读器,要多长时间?打开后,需要在目录中选择要读的书然后再点击打开,还不能兴致所至随便翻到哪一页就开始看——这些阅读前的热身动作费时太长,虽然开发商在这个方面已经进行了很多努力,但仍然无法超越传统的纸质图书。就阅读体验而言,纸质图书的便利性确实更高一些。
相比之下,电子阅读器更适合给那些不方便携带图书但又要使用很多书的人来用。这两类不同的读物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电子阅读器更有可能在快速阅读类读物的出版上有所作为。
□ 从专业角度看,难道电子阅读器和纸质图书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 总的来说,纸质图书和电子阅读器在使用体验上是不同的,是两种商品:一个是白纸黑字,靠外界光线的漫反射实现阅读,书页可以随便翻阅和批注;一个是本身会发光的字体,或者我们称为背发光,从物理的性质上,都和书不一样,而且无法随意翻动和批注。由于是两种不同的商品,所以很难说是全竞争关系。即便有一天电子阅读器的阅读体现已经跟纸质图书没有什么两样,那么这两种商品的竞争就会转化为价格的竞争,相对便宜的产品会占据最终优势。
□ 如果不是竞争关系,那么电子图书和纸质图书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定义?
■ 从历史上来看,电影的出现部分代替了舞台,但是并未消灭舞台剧,有些,则完全代替不了,有几个人愿意去看电影的《天鹅湖》?电视的出现也并未消灭电影。与此类似,从各自的功能和优势来看,电子阅读器与纸质图书之间只要不是完全取代的关系,那就必然形成互补关系,二者都有利于社会大众培养阅读习惯,因此是相互促进的。当电子阅读器价格较高的时候,消费者会集中在高收入层面;当电子阅读器价格非常便宜了之后,消费者则会集中在低收入人群当中——换句话说,电子阅读器永远不可能真正夺走纸质图书的市场。
□ 现在国内部分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已经开始进行电子书包的试点,对从小接触电脑的孩子来说,长大了之后难道不会一直就习惯用电子设备阅读吗?
■ 从纸质阅读到电子屏幕阅读,是一个文化变迁的过程,现在这种变迁已经影响到了纸质图书的出版,当然是不容忽视的。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目前的这种变化仍然不足以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将电子书包用于中小学教学其实有很多问题,比如电子设备损坏后如何维修,设备丢失后应该怎么办?全部的书集中在一个电子阅读器上,一旦出现了问题,孩子就没办法上学了。社会心理变化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即便从现在开始从小培养孩子使用电子图书的阅读习惯,但要让这一习惯成为社会共同接受的行为,也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 现在出版界对于纸质图书的未来似乎很悲观,这是否有心理学上的解释?
■ 出版界对于电子图书取代纸质图书的焦虑,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陷入了一个思维误区,即“非此即彼”。按照我的预测,至少在未来的20年内,电子图书是没有可能取代纸质图书的,而纸质图书出版应重在提升自身品质,以更具个性化的阅读、使用体验吸引消费者。今后,消费者对于图书的消费也会趋向多媒体化,即同时购买电子书、纸质图书等。
□ 出版产业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头5年的大发展之后,似乎一下子成为了“夕阳”产业,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吗?
■ 从社会发展的阶段来看,我国的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阶段,书籍消费量会持续增加,虽然单本书的销售因读者需求高度细分而数量下降,但是图书销售的绝对数量肯定会增加。在今后10年中,纸质图书出版还是会处于大发展阶段。
□ 为什么出版界会认为产业正在衰退,其中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 纸质出版市场不见得是剧烈下跌的,只能说未如出版界预料的那样有飞速的发展,而信息的负向反馈放大了他们的焦虑水平。在我看来,出版界应该反思的是自己的发展方式,以适度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开展经营活动,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应该是产业发展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