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
和国外相比,差距还很大
尽管目前国产动物小说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仔细品读,本土作家的作品还是难与西顿和杰克·伦敦这样的动物小说大师相匹敌。且不说创作者的知识积累和严谨态度,就算从想象力角度而言,故事的架构仍然缺乏创造力,例如以狗为动物主角的作品中,故事情节常见雷同之处。
美国的E.T.西顿被称作动物小说之父,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比另一位动物作家杰克·伦敦早出生16年,也不仅仅是因为他关于动物小说的作品比后者的要多,更不是因为他获得了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友谊,而因为他首先是个博物学家,然后才是个作家。
他从小就热爱大自然,悉心观察、研究大自然里的飞禽走兽。他还亲自到野外观察、研究飞鸟走兽,他不但撰写动物方面的文字,还拿起画笔,记录下来动物们的种种形态。他开创的动物小说题材,更是影响了英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吉卜林。
从西顿的经历和作品来看,成为一名优秀的动物小说作家,首先是善于观察,勤于观察,然后博学,这样才能保证动物小说的真实性,才能比较准确地表现动物的自然属性。但可惜的是,因为动物小说书写不易,对作家的要求较高,目前专事动物小说创作的作家青黄不接,这也是几位知名动物小说作家作品版权被各家出版商争抢,且不少属重复出版的尴尬原因。如何吸引并培养作家从事动物小说创作,恐怕是当下出版商应考虑的长线问题。
在新人培养和成长不易的同时,有的动物小说作家的风格也在发生转变。例如沈石溪的《混血豺王》、《双面猎犬》便与他的其他作品差别较大。这两部作品与其他作品相比,投射了太多人性的因素。其实对读者,尤其是对日益远离大自然的现代人来说,与人性相比,他们更想知道野生动物们真实的生活情景。如果想要体悟人性方面的内容,则有多得多的其他优秀作品。相比而言,《红豺》不但比《混血豺王》、《双面猎犬》更像动物小说,比前期的那些作品也更显得更完美,表现手法更熟练。
因此,动物小说的创作,坚守应该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要努力有更优秀的作品出现,另一方面应该坚守动物小说本身的特性。过多的想象和人性投射,会使动物小说的魅力打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