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企业的急功近利荒芜了人们的心田。三聚氰胺、有毒食品、黑砖窑、黑煤窑等等把中国公司拽到了危险地边缘,中国商界太需要敬天爱人的回归或唤醒了!编者认为稻盛和夫提出敬天爱人,不仅仅是个体灵性层面的一种醒觉,也不仅仅是一种顺化万物的心境,更是激发集体潜意识和场域能量的大智慧。经营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光靠华美的经营理念是不行的,要有哲学层面的大智慧,编者发现中国出版界最近引进了很多稻盛和夫著作,真应该把他的书找来多读几本。
稻盛和夫
与松下幸之助(松下公司)、盛田昭夫(索尼公司)、本田宗一郎(本田公司)并称为日本“经营四圣”。27岁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名“京瓷”),52岁创办第二电(原名DDI,现名KDDI,目前是日本仅次于NTT的第二大通信公司),这两家公司都位列“世界500强”。2010年临危受命,接掌日航帅印,同时被前任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任命为内阁特别顾问。
○王育琨(北京大学企业家研究中心主任)
1997年,稻盛和夫患了肺癌。他退居二线,皈依了佛门,放空了自己,开始写出了他的第一本书《敬天爱人》。这样的缘起,让这本书有了独特的“纯粹的气息”。稻盛和夫他坚信:“不论在企业经营方面还是在人生中,只要心怀纯粹的愿望并不懈努力,就一定能迎来美好的未来。”
稻盛和夫的每一本书都是心血著作,需要用心血来读。那不是词语的堆砌,理论的推演,那是实干家和修行者的体验。从概念和理论出发,永远也抵达不了他的花园。唯有从个人的生命体验出发,去触摸稻盛和夫,才有可能触摸那个鲜活生命体的脉搏。
同他的经历一样,他的每一本书都有一个特定的缘起。带着纯粹的愿望,这一回稻盛和夫发现了,最能够把人生和经营说明白的,就是“敬天爱人”——合乎道理即为“敬天”,以仁慈之心关爱众人就是“爱人”。合乎道理就是如其所是,实事求是,在知于常,归于常,很有点庄子“至人用心若镜”的意味。关爱他人,也就是建立心与心的连接,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连接模式。由人与人连接模式形成的场域,又反过来决定了其中发挥作用的人的创造性和工作效率。
为什么一个简单纯粹的“敬天爱人”,在稻盛和夫那里带来了巨大的发展,而更系统、更前卫的经营管理理论和模式,却往往把公司带进了死胡同?为什么稻盛和夫此“一”具足,而其它万不如一呢?这个问题可以引发我们对许多问题的反思。
急功近利荒芜了人们的心田。三聚氰胺、有毒食品、黑砖窑、黑煤窑等等,都成了“爱物”的方便法门。“爱物”超越一切,把中国公司拽到了危险地边缘。想想,还有什么东西我们可以放开来吃呢?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一些一边在干着伤天害理事的公司,一边却在到处标榜他们堪称华美的经营理念。这是个概念高度泡沫化的浮躁年代。没有根的庄稼不长苗。中国商界太需要敬天爱人的回归或唤醒了!
稻盛和夫说“稻盛哲学”的根在中国
2009年6月9日晚上稻盛和夫在清华大学演讲。在互动环节,有一个学员站起来提问:“你在这里大谈京瓷公司,而美国公司Google、微软等一大批新兴公司在崛起。我们应该去学日本公司还是去学美国公司?”这个问题让全场一愣。大家一起看着稻盛和夫。
他沉静地说:如果学习商业模式,学习一些现代管理的工具和术,你尽可以去学习美国公司。如果想学习经营之道,还要从中国国学里去找答案。
那个学员接着问:中国国学?200多年了,中国国学在哪里,可是中国人受尽了列强的欺负。我看不出中国国学怎么能帮到中国公司。
稻盛和夫答:在日本许多人不信中国国学。我坚信。
稻盛和夫的回答,得到了经久不息的掌声。现场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稻盛和夫非常鲜明地强调,稻盛哲学的根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我深以为然。
“敬天爱人”的沃土
每个人都有一眼往昔之井。在那里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受到了基本伦理的熏洗。在那里形成了我们对人对事的基本看法。可惜,后来我们学的“术”的东西多了,看上去五彩缤纷,而实际上只是些概念泡泡。对一个人真正管用的,还是儿时熏洗的那种对人对事的基本思维方式。“敬天爱人”,是每一个中国人从小熏习的基本伦理,可以说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当时,我们山东农村农民很穷,我们家里6个孩子,大哥比我大16岁。父亲为了熬个身份,到供销社当店员,工资很低。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全都落在了老娘的肩上。我们村同样情况,有两个孩子的,老大初中也不能上了,要回家帮着娘干活。生产队里那些野男人会欺负小脚女人。可是我老娘不怕。我大哥1961年考进了南开大学,大姐1963年考进了鞍山钢铁学院。老娘说,我头拱地也要让我的孩子去上学。记得我老娘常说的几句话,与稻盛和夫的话如出一辙。
当然,在稻盛和夫那里,敬天爱人的原理要比我老娘所能体悟和呈现的宽广得多。两家世界级500强公司在手,稻盛和夫的梳理就超出了个人层面。
中国古典哲学的焦点之一
敬天爱人,不仅仅是个体灵性层面的一种醒觉,不仅仅是一种顺化万物的心境,更是激发集体潜意识和场域的能量的大智慧。爱己,爱人,爱世界,一种生生不息的正向能量,就可以在开放的场域中回荡,携裹着广域的能量为我所用,从而造就不同凡响的表现。如果仅停留在爱己层面,能量绽放范围就小。
这种根本性思维,在中国的古典哲学经典里处处可见。《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易经》中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尤其是“天人合一”、“顺天应人”、“生生不息”、“时行时止”、“通变致久”(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老子《道德经》中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些古典哲学与“敬天爱人”一脉相承。由《易经》派生出的风水堪舆学,更以生生不息的场域为研究对象。
“敬天爱人”,被稻盛和夫具体化为“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其中所展现出来的“爱的次第”与中国古典哲学如出一辙。
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只有当你能够爱亲人时,才有可能推己及人地去仁爱百姓;只有当你能够仁爱百姓时,才有可能爱惜万物。不然的话,就会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能维系下去的。翻译成现代语言,“亲亲”为爱自己和家人,“仁民”为爱公司的员工与协作商的员工,“爱物”则指爱公司的产品与服务以及相应的规模。
现在中国公司的问题,就是“爱物”超越一切,把中国企业拽到了危险的边缘。中国许多公司的“爱物”,偏重于“规模”这个末端,而对公司之产品和服务品质这个“物”,反倒没有痴迷的爱。由此就带来了为扩大规模无所不用其极的各种术,甚至不惜违法!对公司内部的员工与协作商的员工,就谈不上爱了。他们只是划出一定的费用,买到了员工与协作商的劳动。殊不知,那只是员工潜能极其微小的一个部分。真正创造力绝不在那里面。
稻盛和夫一个日本人,在实修中体会到了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些核心价值,他洞悉了场域的智慧这个密码,找到了“敬天爱人”这个一,就一以贯之把它呈现出来,创造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奇迹。
“敬天爱人”应该回归中国了。重新唤醒国人的“敬天爱人”意识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