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联盟”下的工作室困局
  (详细内容见3版)

  最近,在不少跟出版有关的QQ群里,都能看见开智书坊老张活跃的身影。有群友笑说,老张又来为他的“图书工作室联盟”打广告了。

  ■商报记者 孙 珏

  张振忠,资深出版策划人,开智书坊总编,策划出版过《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等畅销书,成功打造“成墨初”畅销家教作者品牌。今年5月,图书工作室联盟的概念被其提出,立马得到不少人的响应。

  实际上,早在2009年他就开始组织和推动图书工作室间的交流与合作。张说,“成立图书工作室联盟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把这个处于书业源头的弱势群体集合起来,加速其内部建设进程和强化外部合作”。

  讲通俗点,图书工作室就是由作者自发组成的写作小团队,工作流程是先进行市场调研,根据需求确定选题,接着收集材料写作,然后将内容授权或出售给出版社和民营书商,从而取得稿费报酬。图书工作室规模一般很小,小的三五人,一般十几二十几个人,也有个别大工作室发展到了几十人甚至百人以上的超大队伍。图书工作室不是企业,90%以上都是“自然人”,还大多是“家庭作坊”形式。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图书工作室仅北京就有3000多家。现在国内80%的畅销书背后都活动着他们的身影,已经和出版社、民营书商形成水乳交融、盘根错节的共生关系,形成了一股可以影响中国书业未来的重要力量。然而,这股结构松散但是对于中国书业举足轻重的编辑策划力量,却常年生存于出版社和大型民营书商的夹缝之中,一直徘徊在出版“食物链”的最底层,生存环境相当恶劣。

  图书工作室的困境由来已久,在业内达成共识的有三点:人才、技术和资金。工作室大多都没有注册,不具有法人资格,没能力为员工提供三险,也无法保障编辑的未来,所以造成了工作室不能长期留住人才的窘境。大部分工作室的人员年流动量在6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90%。人员流动太大,是所有图书工作室经营人最头痛的一个问题。挖掘和开发选题资源的能力是图书工作室的立身之本,但目前大多数工作室都在迎合短期市场,做一些低端的东西,甚至是别人给什么就做什么,以致于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和核心领域。更可怕的是,这让很多工作室的策划能力退化了,但尚未得到工作室负责人的普遍重视。可以说,谁掌握了较高的选题策划能力,谁就掌握了出版主动权。(下转第4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分销视野
   第03版:大众出版
   第04版:书业时评
   第CG01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CG02版:中国阅读周报·文化·聚焦
   第CG03版:中国阅读周报·文化·人物
   第CG04版:中国阅读周报·小说
   第CG05版:中国阅读周报·非小说
   第CG06版:中国阅读周报·财经
   第CG07版:中国阅读周报·思想·科学
   第CG08版:中国阅读周报·童书
   第SQZK01版:2011暑期阅读专刊
   第SQZK02版:2011暑期阅读专刊
   第SQZK03版:2011暑期阅读专刊
   第SQZK04版:2011暑期阅读专刊
   第SQZK05版:2011暑期阅读专刊
   第SQZK06版:2011暑期阅读专刊
   第SQZK07版:2011暑期阅读专刊
   第SQZK08版:2011暑期阅读专刊
   第SQZK09版:2011暑期阅读专刊
   第SQZK10版:2011暑期阅读专刊
   第SQZK11版:2011暑期阅读专刊
   第SQZK12版:2011暑期阅读专刊
今日推出2011暑期阅读专刊
导读
“联盟”下的工作室困局
新政如何让实体店真切受益?
畅谈大学办校和人才培养
受瓦特斯通并购影响英出版商上半年纸书销售受挫
60周年社庆再献爱心
报头
广告
广告
广告
中国图书商报一版要闻01“联盟”下的工作室困局 2011-07-12 2 2011年07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