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活着本身,就是一件艰难且漫长的竞赛——尚是杨绛80岁寿诞时,夏衍曾为其题词:“无官无位,活得自在,有才有识,独铸伟词。”20年后,题词人已仙去,而杨绛仍活着——她在这世界上,已经整整百年。她是钱锺书夫人,是文学、翻译大家,是20世纪知识分子风华年代的亲历者。她的存在,是这凡俗人间的“一丝光亮”。今年7月17日恰逢杨绛百岁生辰,《百年风华:杨绛传》、《千手拂云,千眼观虹》等一大批关于杨绛的图书出版,再次引发“杨绛文化热”。近日,商报记者拨通了杨绛北京家中的电话,接电话的是吴女士(保姆)——她说,老人除了耳朵有点听不清之外,一切均好。对于采访老人的要求,吴女士说:“杨先生说过了,她百岁生日不接受采访——先生向来为人低调,这是你们知道的。”为此我们采访相关学者、作家及出版人士,与读者一起从侧面回眸这位杰出女性的人格魅力和时代价值,以及其所走过的传奇人生。
为人:洗尽铅华后的优雅与超然
“博学”、“魅力”、“恬淡”、“低调”……这几个词汇都可用于描述钱锺书和杨绛伉俪。杨绛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文学翻译家,她富有“老派”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在历经风风雨雨后,她仍然温柔敦厚、哀而不伤。那你印象中的杨先生是个什么样的学者?如果用一个词或几个词来描述她,你会选择什么词?
叶隽:因为钱锺书的缘故,杨绛的光华显然被遮掩了。不过或许这正符合她的性格,“化作春泥更护花”。当然她对钱先生身后事的过于投入,其实也未必就是最佳策略。一个学者或诗人,到了一定程度后,就已成为公共财富,可以融入民族精神凌烟阁的境域,就不必再在小节上太介意了。杨先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有持守的女性,如果她能更多地“筑力于我”,或许可以为这个民族留下更为丰厚的精神财产,而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这个民族所特别需要的。确实,杨绛柔而不弱,哀而不伤,在经历人生的大忧患之后,反而显示出一种特别的“大气”来,说明她是具备这种素质的。
罗银胜:这位出生于江苏无锡的江南女性,身上蕴含了中国传统女性所有理想化的特征。世人皆知的杨绛,大多是作为“钱锺书夫人”面貌呈现的。而杨先生自己也非常中意这个称呼,并未因为自己的文学和翻译成就而要求别人称她“翻译家、散文家杨绛”。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形容杨先生,那么一定是“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温柔和婉,聪颖贤惠。
俞晓群:我想选择3个词来描述她,一是博学,二是智慧,三是坚强。一位生于乱世的中国女性,在钱先生的光环下生存,该做的都做了,不该做的一定不去做;该得到的未必得到,不该失去的却失去了很多。一位貌似柔弱的中国知识女性,她走过的路,确实让人赞叹。
叶匡政:杨绛的作品我至今仍常置案头。在我心目中,她是1949年以后大陆最好的白话文作家,她和汪曾祺的作品我都很喜欢。年轻时读她的作品,或许只能觉出她语言的洗练和从容,但随年岁增长,你会发现她对白话文有独到的领悟与发现,暗藏玄机。她的语言在沉静中显出灵动,在精妙中透出睿智,有一种洗尽铅华后的优雅与超然,却又充盈着活力。我会用这几个词来形容她:睿智、从容、独立、高贵。
胡野秋:在当今的学者中,能有几人做到她那样既独立又谦逊、既敢言又善言、既博学又求新、既自信又内敛。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有这样的文化老人在世,是我们的福分。今天的知识分子都应该找找差距,过度的物质化、功利化已经让文人的操守成为稀缺资源。多一点杨绛和钱锺书这样的知识分子,才能引领中国社会走上文化复兴之路,否则社会只能走下坡路。
作品:
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良心
杨绛出版和翻译了很多书,《我们仨》、《干校六记》、《洗澡》、《走在人生边上》、《堂吉诃德》……有哪些书让你感到印象深刻的?为什么?
叶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尤其是戏剧史上有她特殊的地位,虽然出手甚少,但印迹非常清楚,《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等都有相当平和却浓重的思想史沉思意味;杨绛在漫长的时代岁月中选择沉默,但却以另一种方式为文化史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现代女性知识人。她的小说《洗澡》是知识分子书写中很有特色的一部,娓娓述来,却暗蕴波涛风云与局中解人三味;《我们仨》写得波澜不惊,却极富亲情与文人柔情之美,与时下私人书写往往流于滥情有天壤之别;而《走在人生边上》则体现出作者顿悟和思考的深度,是难得有大智慧的小书,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罗银胜:《干校六记》、《洗澡》、《我们仨》——单凭这三部作品,杨绛在中国文坛的女性作家中已是非同一般了,更何况还要加上她在翻译上的贡献。可就是这样一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人,日常生活却是十分低调,甚至会给人高傲、远离尘世的感觉。为何杨绛和钱先生会选择低调的生活方式、一心研究学问?这其实可以说是他们两人的生存之道。联系到社会与时代的大背景,可以想象在当时中国这样一个“左右”为难的时代中,他们夫妇二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不问世事”的选择是一种明智之举。他们更愿意选择低调、从容、“自我”的生活,这也是“有心计”和考量后的结果。
俞晓群:我认真读过杨先生的两部著译《斐多》和《我们仨》,前者就不用说了,名著名译,我一直珍藏着;关于《我们仨》,读后心里很难受,更多的是对其中杨先生阐释的人生哲学的感慨。我所不解的是“为什么它会成为畅销书呢”?
叶匡政:杨绛的《干校六记》、《将饮茶》、《洗澡》等都是当代文学极为重要的作品,我印象深刻。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真实而悲凉的处境,更重要的是呈现出杨绛独立的精神与文学追求——她的作品代表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智慧和良心。
胡野秋:杨绛既创作又翻译,对她的翻译作品,我最喜欢的是《堂吉诃德》,她把堂吉诃德的那种孤独、傲世的特立独行,彻底地发掘出来,译笔是超一流的。对于她创作的小说《洗澡》和散文《干校六记》、《我们仨》也极为喜爱。《洗澡》几乎可以跟《围城》媲美,用词章法有《红楼梦》的影子,但其对新中国后各种运动中知识分子的嘴脸的揭示,迄今未见超越者。而《干校六记》则对“文革”有极为独到的描写,既不渲染,也不愤怒,但另类的“冷幽默”让我们仿佛在读《儒林外史》。
贡献:不在学术上,而在文学上
你认为杨绛对学术或文学或文化发展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叶隽:我研究留学史、学术史,所以对钱、杨伉俪留欧的情况很感兴趣,但材料不多,希望以后能有深入的探讨。因为对中国现代学术发展而言,留学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细加厘清,很难弄明白现代学人养成的关键所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学术史上,杨绛也有比较独特的地位,她并不以学术专项胜,但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她的《堂吉诃德》汉译至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她在论争过程中表现出的上佳学人风范,尤其会为文化史所记载;他们那一代建所时代的学者(还包括冯至、卞之琳、李健吾、罗念生等)所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具体的学术实绩,也还有一份学术传统和厚重的学术伦理意识及其坚守,这是我们作为后来者应当特别珍惜的,也是可以抵抗当下这个极端功利的时代,可以借之反省诸己的精神资源。
罗银胜:我认为杨绛一生最打动人的是她所具备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沉静之美、内秀之美,还有她的甘做“灶下婢”的奉献精神。从她的本意上,她并不希望我们小辈去写她。当我采访她时,她很谦虚地说,不要写她,不值得写。杨绛在一封回信中,她如此写道:“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不值得你们作家写……我干脆劝你放弃这项工作,花点功夫多研究钱先生的学问吧。”但又很能提携后辈,对寄去的书稿,她仔细修改后,又给寄回。
俞晓群:一是她的学术与文化个性,在某种意义上,使之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二是她的智慧与学问,让更多的人只能仰望,无法企及。
叶匡政:我认为杨绛最大的贡献,是她的语言,这也是一个作家最根本的贡献。或许因她对英语和法语的通晓,包括她的翻译和创作经验,使她对白话文的感受和思考比所有作家走得都更深,也更别具一格。杨绛不仅形成了自己成熟的文学风格,更重要的是让我们领略了白话文的淡泊与含蓄之美。这淡泊与含蓄,其实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境界,使汉字在杨绛的笔下,像一个个鲜活的生灵,有着精妙而均衡的表现力。这种独特的语言与审美经验,在当代几成绝响。
胡野秋:杨绛的最大贡献不在学术上,而在文学上,尤其是中西文化的比较和交流上。《杨绛文集》有8卷(1卷小说、2卷散文、1卷戏剧、4卷翻译)。由此可见她的重心在翻译,这也从她的自述中可以看出,为了支持钱锺书她愿意牺牲自己,所以她选择了于她而言比较方便的操作。由于她的国学基础太好了,在这个领域她也高出其他翻译家太多。在文学上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她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语言范式,既有中国的古典文字内敛之美,又有西方文字的洒脱奔放之美,是真正的文字“混血儿”。最后要说的是,杨绛最大贡献更在于为当代知识分子立了一个标杆,一个做文先做人的标杆。
●部分相关书目
《我们仨》杨绛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7月版/18.80元
《干校六记》杨绛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7月版/16.00元
《洗澡》杨绛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16.00元
《走在人生边上》杨绛著/商务印书馆2008年4月版/35.00元
《百年风华:杨绛传》罗银胜著/京华出版社2011年4月版/32.00元
《钱锺书与杨绛》孔庆茂著/凤凰出版社2011年4月版/29.80元
《堂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著 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2月版/44.00元
《听杨绛谈往事》吴学昭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10月版/29.00元
《千手拂云,千眼观虹》卞毓方著/作家出版社2011年3月版/35.00元
● 资 讯
《中国共产党历史读本》回顾党的光辉岁月
商报讯 7月8日,由学习出版社和福建教育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读本》正式出版发行,并在福州举行了读书座谈会,这是福建省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而举行的又一盛会。活动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教育厅、共青团福建省委、福建省新闻出版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主办。
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一套优秀党史读物,该书经中国中央党史研究室审查通过,以时间为线索,通过贯穿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召开的重要会议以及相关大事,回顾了建党90周年的光辉岁月。该书分为4个版本:小学低年级版、小学高年级版、中学版、成人普及版。
(何 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