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内,位于北京大学南门东侧的北大资源楼内的、著名的人文社科类书店“风入松”,是1995年10月,由一批文人学者创办的以学术书籍为主的大型文化书店,作为一家民营书店,至今已有16年的经营历史。在这16年的历史中,“风入松”书店的营业面积从最初的40余平方米发展到目前的1200平方米,杨振宁、任继愈、季羡林、张岱年、汪道涵、厉以宁等著名学者都曾光顾过这家书店。“风入松”书店被媒体誉为京城民营图书零售业“四大天王”之一,更被文化人、读者们看作是京城的“文化地标”……
据报道,这家“风入松”书店因租金、图书网络经销商冲击、追讨书款的书商相继而来等原因,难以为继忍痛搬离,网上却是盛传它要关门倒闭。“风入松”书店陷入困境的消息见诸报端后,引起了文化媒体、书评界、文化人士和读者网友的很大关注。
其实,这几年来,民营书店、实体书店等传统书店,其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越来越严峻,以至有的经营困难,难以为继,倒闭转型的消息报道,曾屡屡见诸媒体。这次“风入松”书店重蹈覆辙,让人们再次思考民营实体书店的生存发展、前途命运的问题。了解目前一些传统书店的现状,其经营是成功还是失败,既有共性的问题,也有个性的问题。一般来说,那些经营尚好、发展比较顺利的书店,大都是具有独特的、个性化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和经营内容的,市场区划比较好。所以,“风入松”书店要生存、发展,是等待政策的扶持,还是等待环境的改变,抑或是进行改革,“凤凰涅公式”,把自己的经营做得更好,需要探索,也需要挑战。
“风入松”书店,曾是许多读者网友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对现在“风入松”书店的境遇,他们感到难以接受,让人感叹:这曾经是一座京城文化坐标,多少人的精神家园。风雨飘摇16年,而晚景凄凉,令人不胜唏嘘!
有的文化批评者指出,这种具有文化意义和精神意义的书店遭遇困境,有你我一份责任。在中国的大城市里,现在的一些书店,在人们的精神空间或者物质空间,要么被边缘化,要么被挤出繁华商业区,要么因为生意惨淡,无奈地摘牌。这些书店没落的原因是什么?这不要怪大环境如何,归根结底,这些人文书店的倒闭,和我们这些号称热爱书店的读者不无关系,我们喊着“保卫书店”的口号,但却没有实际的行动能力。
除了审视我们个人的阅读态度,“风入松”书店的困境更像一扇窗口,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民族的阅读生活。传统上,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我们比其他一些民族更热爱阅读。而现状,我们民族的阅读状况,更不容乐观。
所以,对“风入松”书店的经营建议也好,对“风入松”书店的缅怀也好,还是我们看到的我们个人和民族的阅读,其实是从深层次上折射了我们的一种焦虑,文化的焦虑,精神的焦虑。“阅读”被看作是文化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一种形式和现象。如今的“风入松”书店,遭遇如此尴尬、无奈和困境,这似乎都具有标本意义和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