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琳,哲学硕士,现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温故》主编。1993年10月~2003年10月在山东画报出版社工作,先后任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辑助理、副总编辑。2003年10月进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任副社长、副总编辑,北京贝贝特出版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曾获《中国新闻周刊》“十年影响力之出版界人物”、《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度魅力人物、河北卫视和中国图书商报社主办“2012读书盛典”推介评奖的“年度影响力书业人物”等荣誉。
一年出一百本书,我可能要过手几百部书稿。跟一个作者交往十年,也可能只有一本书,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这辈子只能做书了,不会做别的。但只做自己喜欢的书——这是幸福的。
■商报记者 潘启雯
“刘瑞琳”这三个字,或许并不为众多读者熟识,但如果列出《退步集》、《资中筠自选集》、《窗里窗外》、《常识》、《辛亥:摇晃的中国》、《青玉案》、《西夏旅馆》等一系列出自于她手上的书,绝大多数人都会惊呼:“原来她就是那个幕后人。”她既能修好厨艺,又能恪守理想,展示出自身生命的别样风姿与人格魅力。
短发、干练,每次在活动现场见到刘瑞琳都觉得她行色匆匆,但服饰、妆容却颇为细致,像一本装帧考究的精装书,赏心悦目、内容丰富。作为智慧与坚韧并存的建设者和推动者,从做书到做沙龙,在她手上诞生的,不仅是出版界最响亮的品牌“理想国”,还有出版圈中最为稀缺的理想主义。
恪守出版行业传播文化与文明的操守
据新闻出版总署2010年7月发布的《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名列全国图书出版单位总体经济规模第6名。前10名大多数以教材教辅为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却同时以人文社科类图书赢得声名。这其中,刘瑞琳和北京贝贝特的功劳可谓功不可没。
“爱瑜珈,爱逛街,也爱逛菜市场。‘我是凡客’,哈哈哈……”问起她除了喜欢做出版事业,平时还有哪些爱好时她如是说——乐观中带着成功女性的某种独特自信。然而,围绕着刘瑞琳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外界往往存在着几个“误会”:其一,以为这些人偏居广西,还能把握时局,坚持出版一大批好书;其二,以为这个团队肯定都是一帮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太。结果,许多业内人士慕名去了桂林,却发现,原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人文社科书大多都是在北京策划的。那就是“北京贝贝特”——出版社在北京的分支机构。而更进一步,才知道,原来这不是一群头发花白戴花镜的老头、老太太,而是一群风华正茂的小年轻。小年轻们的带头者刘瑞琳,用学者谢泳的话来说,竟然是出版界少有的美女。而且年纪轻轻,就有一大批顶尖“学者粉丝”紧密团结在她的周围。第三个大的“误会”是外界往往将北京贝贝特视为一家民营出版机构,人们不相信,一个如此有气质、有活力的出版机构居然是国有的。
贝贝特是“Be Better”的音译,意为“更好”。“为了书与人的相遇”——贝贝特的这一口号,浸透的却是“给地道的读书人出书”的理念。
她出版的图书,在价值追求与商业运作中盈巧探寻并取得宝贵平衡。从唐德刚、黄仁宇到史景迁,从陈丹青、梁文道到易中天,从《郎朗:千里之行,我的故事》、《窗里窗外》到《温故》系列,既有畅销书在时代喧嚣中带给人们的松弛惬意,又有底蕴深厚的作品让读者系统了解文化本质与历史内涵。不论外界如何功利浮躁,刘瑞琳信守有尊严、有底线、有个性、有品质的出版思路。
言易行难。真正做到这些,刘瑞琳别有一番体会:“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和勉励。保持尊严和底线就不能被权势强力所迫、被商业利益所惑。有些东西哪怕再挣钱,我也绝对不出。多年坚持出好书,恪守出版行业传播文化与文明的操守,持续下来才能获得信任和支持,自己也才心安理得。”
学会与读者互动不能只闷着头出书
众所周知,2010和2011年那两届分别以“想象另一种可能”和“打开”为主题的“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再次让刘瑞琳和北京贝贝特声名鹊起……
2011年9月10日,备受关注的第二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在北京前门绵绵秋雨中拉开序幕。这是一个属于文化与思想的节日。简洁响亮、涵义丰富的主题词夺人眼目——“打开”:无论隐微至个人,还是宏大到民族、国家,都不应把自己封闭在框架内。刘瑞琳喜欢“打开”所呈现的达观心态,以及起而行之的果决。她认为,不管文明的那扇门有多难打开,“打开”为的是继续推动一百多年来,中国朝向世界的开放进程;为的是重新审视历史,照亮被遮蔽的事实与湮没的记忆;为的是保持个体心灵与民族心态的敞亮,开启人们对现实的洞察和对未来的想象。“打开”一词既是动作,更是实践。同时也引人求索到底打开什么,对谁打开?而在这种热情下打开的会不会是另一种乌托邦,另一个潘多拉之盒。因此需要保持清醒认知。
刘瑞琳做了大量扎扎实实的工作,取得广泛的认可与赞誉,却不事张扬、谦逊有礼。这种归真返璞的性格与光华内敛的品质,同她的家庭环境和人生经历有关。“我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程师。‘做人要本分,做事得努力’,这些家教使我受益很深,不只是知恩图报,而是希望大家都好。上大学前我一直都在内蒙古草原生活。在缺少人文环境的地方,小时候每天在绿草清流间嬉戏,喜欢天然的东西。还有就是会产生敬畏感,觉得人真的很渺小,我在草地里跑会害怕。地域塑造人的性格,影响心胸和看世界的眼光。我的经历总体非常顺利,总是不断遇到给我帮助的人。常常觉得无以回报,只能努力出更多的好书。”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有的人觉得,出版社已经自身难保了,怎么还能起劲地做着沙龙这种不赚钱的事情,真傻。但刘瑞琳觉得,“出版社不能只闷着头出书,得和读者有互动,而我们之所以能办沙龙,就是以往的积累在起作用,这让我们能够把握住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在刘瑞琳眼里,文化沙龙就像人一样,是一个综合的结果,并非穿得特漂亮,名字特响亮,沙龙就会有好的效果。
由于对作者的重视,北京贝贝特一年的营销活动(沙龙、讲座、展览、对话)甚至比一些出版集团还多。修得好厨艺的刘瑞琳烹饪了“文化沙龙”这道大餐,而“文化沙龙”又给北京贝贝特引来更多的赞誉和食客。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曾经直言不讳:“刘瑞琳是我最尊敬的一位出版人。”吴晓波家中为数不多的文学书籍,几乎全都打着同一个标签:理想国。学者陈丹青就不止一次地说过,自己的所有书,都归刘瑞琳出版。人缘好成这样,令其他出版社同仁艳羡到嫉妒。
“出版这行业是需要积累的,我们今天做的事也许要5年后才会看到结果,所以你不要和别人比,你和自己比,你自己进步就行。如果谁家做什么事你也去做什么事,你就永远跟在后面,不会有创造力,也不会有进步。”
带着信仰和理想一路前行
早在山东大学读完硕士之后,刘瑞琳留在了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成立后,她成为其中一员。当时的两位领导对她影响很大,一位是汪家明(时任山东画报出版社的总编辑),另一位是冯克力(《老照片》的主编)。“他们虽然在地方出版社工作,但都特别喜欢读书,希望做好书。我最初的职业感来自于他们的帮助和指点,他们也成为我终生的师友。”
“一份份看员工的年终总结,很感动,也很欣慰。今年听到最多的好话就是作者们对这个团队的赞许。”从刘瑞琳这条微博里,透露出她与出版事业结缘,从事文化、思想、历史普及与推广工作,除了对团队的重视,还有就是总带着信仰和理想一路前行。2011年刘瑞琳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魅力人物,颁奖词中有一句:“刘瑞琳和她的小团队是中国所有爱书人的好朋友。”刘瑞琳不无自豪地说,这是最令我安慰的一句评语。
“传统出版已死”的论断仍然喧嚣,但很多人也从刘瑞琳及她的团队身上看到了出版的未来。的确,包括出版界在内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惟其不完美,才让人孜孜追求。在商业运作与人文理想之间,刘瑞琳做到了完美的平衡。从美学意义上看,刘瑞琳做出版的理想精神,印证了美学家蒋勋提及的观点“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但是依然有许多因素在困扰着刘瑞琳,比如,出版这个行业越来越畸形,不知何时是转机;出版的根源和本质是文化,在一个文化大跃进的时代,出版能有什么出息?!
当然,在刘瑞琳眼中,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很重要,没有持续的赢利能力,理想就无从谈起,但她不会把赚钱作为最重要的目的。她认为自己从事的行业应该对社会负起更多的责任。谈到北京贝贝特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后在发展方向上将进行哪些调整?刘瑞琳胸有成竹,以出版为核心把外延扩大,形成一种文化生态圈,打造一条文化产业链,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出版是一个纽带、核心、平台,会用各种各样的产品、活动和事情,连接起作者、读者、书商、听众、讲者,是很立体的东西。多种产业合力打造文化平台和文化品牌,是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