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商报封面人物·书业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业时评
  都来向实体书店伸把手

  ◎周慧虹

  面对时代洪流的冲击,有些事物消失也就消失了,没人会过多在意;可也有些事物,它的衰颓总在牵动我们内心那根“不舍”的神经,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于一种隐隐的痛,比如,当前各地正面临生存困境的实体书店。

  随着网上书店和数字出版的日益活跃,实体书店受到越来越严峻的生存挑战。这些年来,各地有太多的实体书店飘摇于市场风雨,难觅昔日风光。它们有的惨淡经营勉强维持,有的已无力撑持轰然倾倒,其中不乏像席殊书屋、风入松书店等业内翘楚。

  曾有一本书叫《书店风景》,其中提到:一个城市能否让人感受到幸福,最“柔软”的指数是看书店的多少。此言有其道理。毕竟,实体书店不仅是大小不一的“商品柜台”,还是一块激荡心灵的空间,它润物无声地改善着人们的栖居,丰富着生活环境的内在肌理。它似汪洋中的一艘船,能够载着我们躲开世俗喧嚣,驶向精神的宁静与充实。

  既然如此,我们怎能忍看实体书店自生自灭,怎能不想着伸出自己的手拉它一把?

  如果你是政府决策者,你得拉实体书店一把。你可以在制定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开辟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时,适时给实体书店一片天地,比如减免税收,给予租房补贴等。上海、杭州出台相关办法,扶持民营书店健康发展,安排数百万元的专项资金,以资助、贴息和奖励等方式来扶持民营书店发展。类似扶助举措若能再多些,实体书店经营根基也就更牢靠些。

  如果你是图书出版界人士,你得拉实体书店一把。你可以把自己出版的好书多推介给实体书店销售,同时别总只顾眼前利益而把高额折扣仅仅给了网上书店,要想着实体书店更需要你的真诚关爱与让利呵护。

  如果你是作家、学者,你得拉实体书店一把。你可以帮周围濒临倒闭的书店出出主意,用你广博的见闻、非凡的创意助书店创办者、运营者茅塞顿开转变经营思路,促之在开发个性、丰富读者多重体验上下功夫,让书店生态更加多样;你可以抽出专门时间,定期不定期到书店开展讲座、举行签名售书等活动,促书店凝聚人气。

  如果你是媒体从业者,你得拉实体书店一把。你可以在实际工作当中多多关注实体书店,多多利用自身掌控的资源优势为实体书店鼓与呼,引导更多的人投身于保卫实体书店的行动,把对实体书店的支持当作份内之事。

  如果你是一名普通消费者,你得拉实体书店一把。你可以试着说服自己,抱着一颗虔诚、感恩的心,与子女亲朋经常逛一逛实体书店,放松身心尽享那一刻的温馨,顺便“淘”上一、两本中意的书籍,既算犒赏充盈自己,也是在为实体书店走出泥淖尽己之力。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因了你我的伸手扶助,实体书店有望重焕生机;你我因有实体书店的存在,将得以有更多机会再沐人文灯光。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挽留住一个个实体书店时,也是在为防止社会文化的荒漠化,做着自己的贡献。谁能说这种贡献没有意义?

  策划编辑更需品牌意识

  ◎杜 辉

  提起品牌意识,大家总会以为这是企业才需要提及和去做的事情。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品牌,个人品牌的规划、建立、维护、拓展将对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对个人的职业生涯产生很多潜移默化的作用。

  个人品牌在图书出版行业的作用比较隐性,很多时候并没有具体的表现。但是对于在期刊报纸行业的记者编辑来说,则有十分显见的作用。一本名刊、一份名报,并非是所有的栏目版面都能吸引读者,往往是几百页内容中的十几页,几十版报纸中的一两版深深地吸引着读者,并且维护住读者的忠诚度。某个版面的编辑,某个栏目的编辑的更替,往往会让报刊失去一定的读者群,严重者甚至是会影响到刊物的发行数量。报刊的编辑在读者之中往往会有相当的粉丝群体,对其文风,编辑风格多所倾慕与喜爱,如同电视台的名嘴,名主持一般。

  图书行业虽然有其自己的特点,比如文本更多是由作者完成,策划编辑参与修改加工的往往有限,并且为了避免丧失作者的原有写作风格,会尽量的减少避免过多修改。但是策划编辑点石成金,画龙点睛的作用则并不比报刊编辑的作用低,甚至更高。很多书稿、选题,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只要把内文中的几个要点,几句话,几个词汇提炼出来,也许可以起死回生,变为大众关注的产品,变为读者喜爱的读物。这些都渗透着策划编辑自己的思想、学识、风格。在每本书从选题到设计、从印刷到装帧的过程中都是策划编辑把自己思想融合在作品中,并依托作者的作品平台加以加工,这是自身思想学识喜好具象化的一个过程,是把自己灵魂和作者灵魂融合到一起后的提炼升华。

  虽然众多策划编辑有意无意之中会做一些个人品牌建立维护的事情,但是少有人去主动有意识地操作、完善、维护。随着媒体的多元化,个人信息的发布传递有了诸多便利。博客、空间、微博、签名等都成为让别人了解自己的途径和平台。如何有意识地利用这些平台,展现自己的风格,树立自己的品牌是一个编辑未来能否持续发展,高速成长的重要一环。

  读者购买一本书,看的是图书的内容、封面、作者、出版社、定价等因素,看策划编辑而买书的目前笔者没有听闻过。但是一本书的成败其实也许取决于一个策划编辑某一时刻的思想火花的闪现。策划编辑如何让读者知道自己、熟悉自己、了解自己的风格。策划编辑如何让作者认识自己的能力、操作水平、职业素养,会是未来岗位竞争、职业发展的重要助力。笔者认为,首先,要善加利用博客、微博等互联网工具,把自己的思想精华、行业操作思路展现给大家。自己怎么听说读写看都会是个人品牌建立的隐形因素。其次,利用报纸、期刊、图书、电台、电视台等各类栏目及节目,发表展示自我的观点和自己的案例,让人们知道合格的策划编辑是如何化腐朽为神奇的。再次,参加同业的聚会以及读者的互动活动,这些可以是现实中的,也可以是网络上论坛中的。这样可以多方面地接触不同的人群,丰富自己的信息,并且让更多的消费者、作者了解认识自己。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人做事的,信用、人品、素质。让自己可以信任,可以委托,可以放心。做事先做人,人品的缺陷是不可能用智力的优势弥补的。

  每个企业都在追求自己的无形资产。可口可乐的无形资产价值连城,同样,策划编辑树立起自己的个人品牌,也会有大量的无形资产可供利用。从就业到作者的认同,到读者的关注,都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机会和机遇,可以在就业与事业中更多地掌握住自己的主动权。

  职场“毒”书,不读也罢

  ◎筱 舟

  即便小学生也知道,“溜须拍马”、“阿谀逢迎”是贬义词,但在很多职场类图书中,它们被堂而皇之地摆上台面大肆谈论,“荣膺”为褒义词。

  近日,笔者闲逛书店,在“职场励志”书架前,便不幸与此类是非颠倒、肆意炒作的图书遭遇。譬如,书店醒目位置摆放的一本叫《职场厚黑×》的书,其封面上的宣传语“对下属,善于控制;对同事,善于利用;对上司,善于奉迎”说得十分露骨,里面的内容则直接传授拍马绝招,像“厚黑方略11”就公然宣扬“拍马有术,前途无量”,说什么“尽情施展你的拍马手法吧,‘拍’出你的锦绣前程来。”

  另有一本《“蒙混”心理×》,则将人们一贯不屑的奉迎嘴脸“包装”为职场生存的必须,大肆吹捧:“就算你对这个话题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也要表现出有兴趣知道的样子,在上司说话的时候,还要时不时插上一句‘真了不起’之类的话。”

  粗略地看看翻翻,与上述两本书比邻而居的,还有与办公室相关的“潜规则”、“金枝欲孽”、“人脉”等,书中内容或多或少地都行走于“灰色地带”。从它们所摆放的位置,从一些年轻读者津津有味的捧读情状看,这些书的销售情况应该不错。

  置身于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我国图书出版的确迎来了宽松、良好的发展机遇。只要所出版图书不出现政治立场问题,尽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历史的进步,可也带来新的问题。一些出版商唯利是图,什么样的图书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能刺激读者花钱购买,就争先恐后地出版什么样的书,至于书中宣扬的道德价值取向是否符合传统主流,是否会给读者的心灵成长构成威胁,则极少顾及。

  这是不应该的,也是极为有害的。尽管说,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什么、不出版什么,应该考虑经济利益因素,但别忘了,图书出版还须承担一定社会责任。读书,本来就是要教人向善、而非促之使诈的。出于继承优良出版传统、推进社会文明进步考虑,出版商坚持什么样的职业准则、绝不出版什么,更应成为他们优先考虑的出版标准。

  拿职场图书来说,窃以为,一本称职的职场图书首先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应该引导读者信守做人的尊严,鼓励读者扎实做事,在此前提下,再探索如何组织图书内容、如何以引人入胜方式展开话题。这样,出版商才算没忘却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即便他们所出版的图书称不上精品,可至少算不得“毒”书,不会令读者读过后道德价值观念产生紊乱,不会对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文化进步形成不良冲击。

  看到这么一段话,“在一个多元社会里,读者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媒体的社会责任,恰恰体现在坚持正义公平的价值判断,维护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而不是随波逐流。在众声喧哗中激浊扬清,在利益诱惑下允中守直,是任何有责任感的媒体应尽的本分,也是它受人尊重的根本保证。”它虽针对媒体而言,我看,某种程度上也适用于图书出版。

  出版不出版什么书,决定权在于出版机构,可买不买、读不读什么书,选择权却在读者自己手里。提醒一下那些盲目迷恋此类职场图书的读者与出版机构,职场正道是“诚实守信”“勤奋踏实”,热衷于所谓“厚黑学”之类雕虫小技,迟早会被人看穿不说,学也未必学得来,倒可能落得邯郸学步,自毁前程。所以,套用股市一句话,“职场图书有风险,入市选读须谨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大势大事
   第03版:大势大事
   第04版:广告
   第05版:商报封面人物·书业时评
   第06版:分销视野
   第07版:大众出版
   第08版:专业出版
   第09版:教育出版
   第10版:畅销书推广
   第11版:世界出版·华文书业
   第12版:资讯超市
   第13版:中国悦读周报
   第14版:中国悦读周报·文化·人物
   第15版:中国悦读周报·思想·科学
   第16版:中国悦读周报·财经·管理
刘瑞琳:修好厨艺,恪守理想
书业时评
中国图书商报商报封面人物·书业时评05书业时评 2012-07-03 2 2012年07月03日 星期二